人气旺文旅热 暑期消费“带火”夏日经济


去文博场馆感悟千年文明之深厚,去乡村体验特色民俗活动,去村寨感受独特民族风情……今年夏天,文旅热潮持续高涨,“文博游”“研学游”“乡村游”等热力十足,文旅玩法、场景、服务不断上新升级,为夏日经济注入新动能。
今年暑期,文旅市场活力十足。最新数据显示,自7月1日至8月23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达到8.23亿人次,同比增长6.4%,日均发送旅客1523万人次。
“文旅产业是稳定消费的‘助推器’,能带动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多领域产业链发展,产生强大的消费乘数效应;同时能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转型;还有利于加快区域协同与城市升级,通过打造差异化的文旅品牌,城市和区域能实现资源互补与产业联动;还能激发就业创业与社会活力,带动大众创业创新。”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冯学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前,文旅产业已成为各地撬动消费升级、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抓手。随着暑期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多地依托文化底蕴,打造旅游新场景,激活文旅市场,拉动区域消费增长。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创新运用“文化+科技”的方式,在良渚博物馆内,游客通过AR眼镜自动扫描识别文物,与文物进行精彩互动,深度了解良渚文明;在安徽黄山黟县,“文旅+特色研学”的模式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传统武术、国学诵读、中医启蒙等课程,搭配鱼灯制作、花灯巡游等特色民俗活动,让孩子们在徽派建筑中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文化偏好的游客拥有差异化的消费诉求,当下大众正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满足’,从‘功能满足’转向‘意义消费’,文旅行业已经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冯学钢说。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人将县城、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深度参与民俗活动,感受田园意趣。
在湖北孝感孝昌县的田间地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游客挽起裤腿、脱掉鞋袜,沉浸式体验插秧、摸鱼等农耕活动;在福建泉州蟳埔村,随处可见簪发戴花、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这个传统小渔村凭借“簪花围”成了“网红”旅游村,据了解,当前该村有近300家旅拍店铺,日均接待游客约2万人次;在浙江绍兴覆卮山景区,凉爽的气候吸引了大量人流前来避暑,游客在梯田小路上漫步,在晚霞下欣赏花海,在乡间水田里探趣,在农家院品尝大山深处的味道……
博物馆不仅是研学旅游的目的地,也成了市民游客消暑纳凉、文化休闲的新场所。多地博物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引入新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让游客留下来。
在哈尔滨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展示墙前人头攒动,180件珍贵文物的信息经三维建模、多媒体展示、高精度多点触摸技术处理后,能支持多人同时互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在山东博物馆,数智文化展厅整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让游客穿越到古代战场,与虚拟古代士兵“对弈”兵法,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文旅行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面临文旅策源力与创新整合能力不足、文旅产业融而不深、文旅品牌的国际显示度不高、文旅资源优势与国际市场份额不匹配等问题。”在冯学钢看来,要打造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产品,提高文旅行业的系统整合力、内容表现力与体验创造力;树立科学的文化保护开发观,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增值的辩证统一;围绕中国优秀文化IP,打造特色文旅品牌项目,借助影视、游戏、动漫等流行产品,扩大本土文旅品牌影响力,强化核心文化符号的全球辨识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