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看发展”系列报道
一滴酒的“质量长征”


点击播报本文,约
赤水河畔的发展景象。茅台集团供图
贵州赤水河畔茅台镇,高坡处伫立着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讲述着辉煌的革命历程。金秋时节,从赤水河畔远眺,最动人的那一抹红,是红缨子高粱沉甸甸低着头的“层林尽染”。这里是茅台酒的“第一生产车间”,也是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的“第一关”。
在这里,关于“质量长征”的求索从未停步,每一滴茅台酒,都历经30道工序、165个操作环节、约需 8100 个人工参与,用时5年。
质量稳定,对于茅台酒而言,既是最低标准,也是最高要求。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说:“‘质量是生命之魂’,这是全体茅台人的信仰,深深烙进了骨子里。”
地里种出来的“酒香”
粮农王满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受访者供图
端午制曲、重阳下沙,“沙”指赤水河畔特有的红缨子高粱。当下正是收获时节,仁怀市喜头镇高粱种植户王满感慨地说:“种高粱,强过种苞米。”
但她也经历过“成长的烦恼”。“第一年没经验,收割机转速快、产生温度高,高粱破了‘相’,自家仓房又‘不争气’,高粱质量受损,验粮人员怀疑是‘外来户’串货。”后续村里出具了种植证明,在茅台物资供应中心的调解下,才完成了合格部分的交付。
“都是高粱,为什么这么‘较真’?”王满发现,茅台集团的要求确实高。“在耕、种、管、收、储、运等环节,他们全程监控,种子处理必须达到纯度标准、播种深度控制在3至5厘米、施肥精确到‘每亩公斤数’……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指导我们种植。”她说。
红缨子高粱是茅台酿酒的“芯片”。茅台集团物资供应中心刘元启说:“只有赤水河畔的红缨子高粱,才能滋养出纯正的酱香味。酿酒过程中,高粱扮演了‘饭’的角色,是发酵微生物生长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
据介绍,茅台自2001年起建设有机高粱基地,为了规范种植流程,不仅向农户提供了高粱种子、生物制剂、有机肥等,还配套了农业保险,帮助农户抵御自然灾害。
“在2022年,我们启动了‘种子计划’,近三年科研投入超1200万元。今年8月份发布了红缨子第七代高粱种,将这粒‘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刘元启的感受是,原料把控已从早些年的物资采购,向建设种植基地和科技农业延伸。
“过去20年,茅台将红缨子高粱收购价从2元/公斤提升至11.2元/公斤,超过市场均价。我们挣了钱,正在扩大种植。”王满笑说。
红缨子高粱是一个缩影,从细微处看质量品控,茅台为寻找一张酒坛封扎纸,达到柔韧性好、有强度且不带有害物质的要求,找了六个月;为了找到在生产线上达到预期效果的密封垫圈,用一年时间走访了全国多地的生产商……
质量是最硬核的“通行证”,从细节见匠心,方能守住舌尖上的质量信仰,铸就飘香世界的“中国品质”。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一滴酒的背后,是一方风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来源于对质量的严苛要求。
茅台镇的一天,从凌晨三点开始。车间内,蒸粮酒甑一年到头喷着蒸汽,给人的感受只有“热”和“很热”之分。工人们凌晨进入酒坊,四点起火,工作到十一点。这与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馏酒的酿酒工艺有关,成品要经过九次蒸煮、八次发酵和七轮取酒的淬炼。
“重阳下沙、9月质量月、10月‘年度生产·质量大会’,开启了新一轮的酿酒周期。”茅台酒股份公司首席酿造师彭朝是个“茅二代”。他的父亲在1953年进厂,那时茅台酒与外贸、外交强关联,从建厂时便戴上了质量“紧箍咒”。
在彭朝儿时的印象里,“香”是父亲下班回来,对一个车间班次酿酒质量的“最高认可”,也成了此后40年他坚守的准则。
在生产线上,彭朝揉、捏、闻酒糟。受访者供图
“不仅是我们,就连董事长、总经理也是不打招呼,清晨就直奔车间,在一线抓质量。”彭朝不时把手探入糟醅深处,抓一把出来,手一捏、鼻一闻就知道酒糟大概有多少水分,误差很小。这个动作他一练就是十年。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在交流过程中,这是彭朝的口头禅。“不同班次、天气、批次生产出来的酒有所不同,工艺是决定质量的一部分。我的工作就是纠偏和传承,保证酒永不变味。”他说。
首席酿造师仍有带徒弟的责任,彭朝的徒弟刘学军说:“酒厂里有一幅标语:‘传承世代匠心,用心科学勾兑’。前半句说的是工艺传承,要知其然;后半句是科技研发,要知其所以然。”
如果无法科学化和定量化,那么白酒永远处在“经验年代”。从1956年茅台酒厂成立化验室、1957年《茅台酒生产概述》面世,到“茅台试点”、老厂长季克良整理《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点滴经验》,再到如今建立研究院公司来研究酿造机理、技术转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茅台科技驱动转型的步伐从未停歇。
2025年茅台集团科技创新工作会披露: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1%,达到8.2亿元,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省级平台5个,科研项目覆盖微生物研究、智能化生产、绿色技术等全产业链环节。
在产量为王、渠道为王的年代,茅台选择了“打呆仗”,用近乎偏执的“死磕”,与时间交朋友。这种不为喧哗所扰的心态,挖深了品牌的“护城河”。
服务消费者是“头等大事”
2025年“茅友嘉年华”活动现场。茅台集团供图
“从董事长、总经理到一线营销人员,都是给消费者做服务的。过去的一年,企业管理团队走遍了全国市场和部分海外市场,听取消费者、经销商心声,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张德芹坦言,当前市场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时代性跨越,白酒行业加速从以商品为中心,转向以“商品+服务”为中心。
如何看待时代性跨越的变与不变?
“以消费者为中心”,白酒行业的价值逻辑在改变。“商品+服务”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以开放的姿态推陈出新,“服务”是发展的“头等大事”。
“现在,市场格局正从‘厂家主导’转向‘消费者时代’,单一产品功能价值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我们正着力构建‘功能价值+体验价值+情绪价值’的矩阵。”茅台相关人员表示,要将抽象的“服务”转化为可执行的制度,建立服务评价机制,让经销商和消费者感受到服务的温度;以文化体验馆、系列文化活动,打通触达消费者的路径;强化执行力,“沉到一线”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变的是外延,不变的是圆心——消费者。“从1998 年创建销售公司,到如今的服务变革,为的都是找到并服务消费者。”一位茅台集团员工如是说。
茅台酒配料表,仅有五个字:高粱、小麦、水。当沉甸甸的高粱低首致敬大地,8100双手托举的不仅是165道工序的严谨,更是穿越时间的承诺。它超越了产品,是“中国制造”转向“质量强国”的关键一跃,更是一滴酒的“质量长征”。(耿亚柯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系列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前八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26.56万亿元
-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初步统计,2025年前八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6.5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66万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93万亿元,同比少增4851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816亿元,同比少减767亿元;委托贷款减少855亿元,同比多减30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942亿元,同比少增161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23亿元,同比少减2566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6万亿元,同比少2214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0.27万亿元,同比多4.6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669亿元,同比多1093亿元。…
- 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3.66万亿元 同比增长8.8%
-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初步统计,2025年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3.66万亿元,同比增长8.8%。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5.42万亿元,同比增长6.6%;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1.19万亿元,同比下降21%;委托贷款余额为11.15万亿元,同比下降0.6%;信托贷款余额为4.49万亿元,同比增长5.5%;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2.12万亿元,同比下降4.1%;企业债券余额为33.47万亿元,同比增长3.7%;政府债券余额为91.36万亿元,同比增长21.1%;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1.99万亿元,同比增长3.4%。…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