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气化率超欧美”看战略先机


点击播报本文,约
我国产业和居民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插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电气化率约28.8%,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中国电气化率已高于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预计到2030年,全国电气化率将达35%左右,超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8个到10个百分点。这一超越,仅仅是数字上的领先,还是预示着一场更深层次的国力角逐?
电气化率,是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它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优质、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电能大规模应用和替代其他能源,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高电气化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不同能源品种具有不同的经济效率,相较于煤炭、石油等能源品种,电力经济效率最高。这意味着,同样的能源使用量可以实现更多的经济产出。电能还可以高效便捷地转化为其他能源,如热能、机械能,还能实现精密控制。企业通过电能替代,可以大幅提升能效水平,减少综合用能成本。电动汽车、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高端精密制造等新兴产业,更是高度依赖稳定、廉价的电力供应。我国电网的强大稳定性和高电气化率,是背后的关键支撑。
高电气化率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依赖油气进口的传统能源路径存在天然风险。电气化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正在重构能源安全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风光装机规模从5.3亿千瓦发展到约17亿千瓦,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5年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这种转型带来的安全感,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频频引发区域能源短缺和价格波动中越发凸显。
高电气化率是绿色转型的“主航道”。电气化是终端能源消费侧实现低碳化的主要方式,国际能源署提出要将电气化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路径。我国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电炉取代燃煤锅炉、电采暖替换散煤燃烧,每一步都在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下降。这种转型不仅是履行减排责任,更是抢占发展主动权。随着全球碳关税壁垒逐渐成型,高电气化率支撑的低碳产业链正让中国制造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电气化率的领先也在帮助我们掌握更多国际竞争话语权。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与调度、电动汽车充电标准等领域,我国凭借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工程实践,已成标准制定的重要力量,这种优势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际竞争力。
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需正视电气化率领跑背后的挑战。电气化率高的前提是电力要“绿”。当前,我国火电仍是电力供应大头,我们要继续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电力来源的清洁化转型任重道远。风光等新能源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稳定性与灵活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如何破解“清洁—安全—经济”的不可能三角,考验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智慧。更重要的是,能源转型带来的成本分摊问题需妥善处理,既要保障民生用电的可负担性,也要维护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这需要精准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创新。
电气化率超越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是我国在能源与产业革命交汇点前瞻布局的必然结果。展望2030年电气化率达35%的目标,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将从“用多少电”转向“用什么电”和“怎么用电”。这将是一场关于技术、政策和商业模式的更高级别竞赛,而我们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