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文旅产业系列观察之一

多维协同发力 推动文旅消费释放持久活力

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2025年10月10日08:45 | 来源:人民网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街巷深处的市集灯火闪动,文博场馆的文物展台前人潮涌动,乡村古道上民俗展演次第登场......这个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文化旅游市场展现出的蓬勃活力,为我国的消费市场注入了汩汩暖流。

数据更为直观: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文旅消费不仅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更是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文化繁荣、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引擎。“文旅消费能够促进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文化魅力与消费活力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有利于改善民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开发与规划教研室主任王新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旅消费以广泛的拉动效应,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韧性。

为点燃假日文旅消费的新引擎,文旅部启动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为文旅行业注入“强心剂”。节假日期间,各地围绕观演赏剧、中秋团圆、文化体验、红色旅游等热点,举办超2.9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加强文旅消费与餐饮、住宿、零售等方面消费联动互促,为人们带来更全面、更实惠、更省心的出游体验。

各地文旅行业应势而动,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践探索。然而,假日经济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体验五分钟,排队两小时”的尴尬,景区“人山人海”与平日“门庭冷落”的鲜明反差,以及随之而来的服务质量下降、旅游资源承载过载等问题,指向一个深层次的行业现象——“假日依赖症”。

如何让文旅消费从节假日的“昙花一现”,走向常态化的“细水长流”,又该如何解决“假日依赖症”,实现高质量发展?

“真正可持续的文旅消费模式需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通过深挖文化内涵、拓展消费场景和完善产业链条,将节假日“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的动力。”王新越表示,破解“假日依赖”,关键在于推动文旅产业从追求短期“流量”向经营长期“留量”转变,构建可持续的消费生态。

从“流量变现”到“价值共生”,破局之道何在?在王新越看来,其路径需围绕“时空延展、场景创新、价值深耕”三维度协同发力。

其一,在时间轴上做文章,推动消费“匀”起来。通过精心设计主题旅游季、打造特色周末经济、鼓励错峰休假与弹性作息,将集中爆发的消费需求有效疏导、平滑分布。此举不仅能提升游客体验,更能显著提高过夜率与二次消费,激活全域全时消费潜力。

其二,在空间域上求突破,推动场景“活”起来。跳出传统景区依赖,将整座城市、整个区域视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系统规划。积极发展Citywalk城市漫步)、街区微度假、乡村沉浸体验等新业态,打造“主客共享”的新型文旅空间,实现“处处是景、时时可游”。

其三,在价值链上促融合,推动文化“亮”起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破解同质化竞争、打造核心吸引力的根本。需深入挖掘地方独特的历史文脉、民俗风情,通过创意转化和科技赋能,打造具有高辨识度和影响力的IP,并围绕IP构建涵盖文创、演艺、研学、数字体验等的全产业链,实现从“门票经济”到“复合产业经济”的跃升。

在节假日旅游旺季,旅游目的地要抓住机遇,做好内容+联动”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郭旸表示,文旅行业告别节假日局限,要用高质量的内容激发文旅生产力,同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服务增强文旅持久力。

(责编:郝帅、吕骞)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