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科技再造,千年古纸迎来新生

王 晶
2025年11月28日09:03 | 来源:科技日报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宣纸加工制作中,师傅用黄柏对纸张进行染色以达到防虫作用。

宣纸加工制作中,师傅用黄柏对纸张进行染色以达到防虫作用。受访团队供图

一张纸,能承载多少时光?

案头铺开的古宣纸,米白色的纸面泛着温润柔光,墨痕落下时晕染出自然层次。中国传统书画纸素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一古老技艺却面临着原料稀缺、工艺复杂、传承困难等多重挑战。

如何破局?日前,中国美术学院牵头的“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给出了答案。该项目团队汇聚中国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十余家单位的科研人员,以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龙头企业的技术人员,运用现代科技为这项千年工艺注入全新生命力。

破解古纸复原密码

谈及开展“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的初衷,项目负责人张晴告诉记者,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文物修复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以往修复古画可使用与画作同时代的古纸,而如今这些古纸本身已成为文物,被禁止使用。

“这就倒逼当代人必须研发出能够替代乃至超越古代纸张的新纸,以满足文物修复的迫切需求。此外,我们还面临一个严峻现实:尽管造纸术起源于中国,但目前国内的高端艺术纸市场却主要由国外品牌主导。”张晴说。

基于这样的情况,张晴开始寻找志同道合者,和他一起研发新纸。他们不仅“复原”古纸,服务于古画修复,而且致力于满足当代艺术家对纸张表现力的新需求,从而推动国内造纸业的发展。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佘贤兵是项目团队的成员之一。“没有科技的加持,我们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佘贤兵感叹道。在项目最为艰难的课题之一——复原宋代名纸“澄心堂纸”中,他们利用高光谱成像、红外电镜等无损检测技术,对故宫博物院提供的宋代书画作品和其高清图像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纸张的纤维长度,最终确定澄心堂纸的原料并非传统认为的青檀皮,而是一年生的楮皮。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

佘贤兵说,科技手段让研究人员能够精准“把脉”古纸的材质构成,避免了复原工作走入误区。

推动生产工艺变革

原料确定之后,制造工艺的研发成为团队面临的又一难题。为了解决楮皮纸表面粗糙和后熟化的问题,项目团队重点攻关制浆工艺,去除纤维杂质。佘贤兵告诉记者,传统制浆需使用强碱(氢氧化钠),这种方法虽效率高但会严重损伤纤维且污染环境,因此项目团队决定采用更环保的物理方法进行制浆。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蓝武介绍,项目团队研发了无氯漂白技术,应用熟化剂和导固剂加快反应进程,并采用仿古工艺染色,最终在保证纤维强度的前提下,成功复原出晶莹剔透的澄心堂纸。此外,他们通过科学分析手段测定了宣纸疏水性用以判断纸张生熟度等,为工艺的精准控制提供了量化依据。

澄心堂纸的成功复原只是项目团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而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落地,才是传统工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今在安徽泾县的实验车间里,一场造纸变革正在发生。

传统捞纸需要两人紧密配合,抬着纸帘在纸槽中几次入水晃动完成。最终形成的宣纸,厚薄、均匀度全凭经验。如今项目团队研发了自动抄纸设备。只需摁下设备开关,自动抄纸帘架便会随着机械传动匀速摇动,浸入浆池时带起一层薄如蝉翼的纸膜,纤维在帘面均匀铺展,形成薄厚均匀的宣纸。

传统的打浆环节,过去依赖人工脚踩,效率低且质量不稳定。如今项目团队改造了传统打浆机,针对纸浆长纤维特性设计了特殊刀片,实现了打浆工序的智能化与自动化。

张晴说:“我们构建了成套的中国传统书画纸制造专用设备。”这些设备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为传统书画纸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纸张耐久耐用性提升上,科技手段同样大显身手。为解决纸张防霉、防虫问题,提高其耐久性,项目团队与相关领域化学专家合作,将含樟脑丸试剂以及肉桂精油加入造纸后续的加工程序中,以提高防霉防腐性,并采用中性或弱碱性施胶剂替代传统的松香明矾,有效延长了纸张寿命,确保了“纸寿千年”。

今年9月,在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工作坊学术论坛上,佘贤兵向大家展示了项目团队复原的澄心堂纸样本和在其上临摹的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除中国美术学院以外的第三方艺术家,以及具有官方机构认定的CMA纸张检测报告,均认定其复制品在纯净度和应用性能上已极为接近古纸水平。

打造活态传承方案

“这个项目让科学家和艺术家实现了‘双向奔赴’。”张晴感慨道,艺术家基于创作与修复实践,提出对纸张表现力、耐久性的具体需求。科学家则运用现代材料学、化学、自动化技术,将抽象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参数和解决方案。

目前,项目团队研发的多种新型纸张,包括复原的澄心堂纸等,已定期送至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进行试用,并根据反馈不断迭代优化。“这些纸张在耐折度、抗老化性等关键指标上已可媲美甚至超越古代纸张及国外高端品牌。”佘贤兵说。

从借助科技手段精准复原古纸,到通过智能装备革新生产工艺,再到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提供了精彩的中国方案。在这场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对话中,中国传统书画纸正迎来新生。

“中国传统书画纸的工艺振兴与现代化转型,是一项涉及技术科学、工艺工程、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等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实现我们的目标,只依赖某个特定学科是不行的,应打破壁垒,群策群力,汇聚各方智慧。我们希望这个项目成为一个起点,推动更多科学家主动‘上门’,为传统文化注入科技动力。”张晴说。

(责编:杨曦、陈键)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