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現代能源經濟蓬勃發展的圖景徐徐展開。
長江在重慶“擁抱”了嘉陵江,又流經我國最大的內河多式聯運樞紐港——兩江新區果園港。港口北邊,坐落著中國長安汽車集團的兩江工廠。
位於黃海之濱的江蘇濱海縣擁有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合作研發基地、國家冷水魚智能化養殖試驗與示范基地。
作為“新能源之都”,常州不隻用電,更在造電器、強電網。
制造的基因深植於無錫的土地,也溫潤於無錫人的心田。
江西景德鎮,設鎮迄今1700多年,有官窯史1000多年、御窯史600多年。然而,當你置身其中,就會發現,這個城市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年輕。 7月12日至13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活動來到這裡,第一印象就是充滿活力。陶溪川、三寶村、御窯廠遺址公園、雕塑瓷廠等網紅景區,擠滿了年輕人,不只是游客,還有…[詳細]
紅色研學、兒童樂園、徒步山道、田園民宿……對於一個小山村而言,這些標簽能碰撞出怎樣的精彩? 7月15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吉林省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長春市九台區馬鞍山村,揭開這個集諸多標簽於一身的美麗鄉村的全面振興密碼。 馬鞍山村入口。 “馬鞍山村的發展有如一部創業史。從泥土村、貧困村走來,到…[詳細]
馬鞍山村位於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過去,馬鞍山是泥土村、貧困村,踐行“兩山”理念,因地制宜轉型發展,如今已變為鮮花村、小康村。推進農文旅融合,不大的山村裡,設有馬鞍山村史館、九台區紅色教育基地兩個展館,記錄鄉村全面振興的足跡,銘記烽火硝煙歲月。(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詳細]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長春市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注重同東北地區其他省份的協同聯動,形成融合發展的格局”。 “都市圈”,是個什麼“圈”?簡而言之,都市圈是以一個或多個城市為中心,與周邊的城市相配合,形成一個交通互通、產業互聯、公共設…[詳細]
當夏天來到滑雪場,會是怎樣的景觀?落日沖坡賽、山谷音樂會、花海露營節……近日,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的鬆花湖度假區熱鬧非凡。雪場換“夏裝”,優美風光、多元業態、豐富體驗讓滑雪場的夏天別樣精彩。(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詳細]
“番茄不住在土裡,而是住在‘別墅’裡?” “養魚、養蝦的水,竟然是溫泉水?” 是的,沒看錯!這些顛覆傳統認知的農業場景,就真實地發生在吉林市的吉林卓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未來感十足的“植物夢工廠”,看看智慧農業究竟有多酷! 第一站:告別泥土,番茄住進“智能大棚” 告別“面朝黃…[詳細]
【活力中國調研行】 ◎本報記者 滕繼濮 魏依晨 付麗麗 朱 璽 文化、科技、產業相伴而生,古閣換新顏了、古方變新藥了、辣椒產量高了……連日來,科技日報記者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西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江西各地,一路上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 產業鮮活,農活變成“智力活…[詳細]
“藥不到樟樹不齊”,每天,價值超億元的中藥材、中藥飲片和醫藥產品從樟樹發送到全國各地。 江西宜春樟樹市,這個常住人口不到47萬的小縣城,憑什麼成為唯一被中國中藥協會認定為“中國藥都”的城市? 擁有1800多年中藥文化史的“這棵樹”,又如何從古代的“藥墟”“藥市”“藥碼頭”蛻變為現代化的中醫藥產業集群…[詳細]
手持一把薄薄的起毫刀,挑起些許毛料,再用刀片均勻攤開壓平,隨后將之卷蓋在筆芯上……7月8日,在江西進賢縣文港鎮,國家級非遺項目文港毛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鵬程,熟練地用散桌法工藝制作毛筆。 “出門一擔筆,進門一擔皮。”文港有著1600多年毛筆制作歷史,但幾經浮沉。清代到民國時期,毛筆制作四大名家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