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搶抓機遇,利用“綠電”的天然優勢,下大力氣謀劃綠色算力產業布局。
在吉林科創“黑土地”上,長春正憑借深厚的產業底蘊、強大的創新能力、完善的產業生態和充足的人才儲備,在光電信息產業發展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在八裡廟村,田長制信息公示牌就樹立在田埂邊,責任區域、田長姓名、舉報電話一目了然。田長如何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從33天的手工敲制到54秒的自動下線,“時間”印証著一汽智能蝶變。
紅色研學、兒童樂園、徒步山道、田園民宿……對於一個小山村而言,這些標簽能碰撞出怎樣的精彩? 7月15日,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吉林省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長春市九台區馬鞍山村,揭開這個集諸多標簽於一身的美麗鄉村的全面振興密碼。 馬鞍山村入口。 “馬鞍山村的發展有如一部創業史。從泥土村、貧困村走來,到…[詳細]
馬鞍山村位於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過去,馬鞍山是泥土村、貧困村,踐行“兩山”理念,因地制宜轉型發展,如今已變為鮮花村、小康村。推進農文旅融合,不大的山村裡,設有馬鞍山村史館、九台區紅色教育基地兩個展館,記錄鄉村全面振興的足跡,銘記烽火硝煙歲月。(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詳細]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長春市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注重同東北地區其他省份的協同聯動,形成融合發展的格局”。 “都市圈”,是個什麼“圈”?簡而言之,都市圈是以一個或多個城市為中心,與周邊的城市相配合,形成一個交通互通、產業互聯、公共設…[詳細]
當夏天來到滑雪場,會是怎樣的景觀?落日沖坡賽、山谷音樂會、花海露營節……近日,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的鬆花湖度假區熱鬧非凡。雪場換“夏裝”,優美風光、多元業態、豐富體驗讓滑雪場的夏天別樣精彩。(人民日報客戶端吉林頻道)…[詳細]
“番茄不住在土裡,而是住在‘別墅’裡?” “養魚、養蝦的水,竟然是溫泉水?” 是的,沒看錯!這些顛覆傳統認知的農業場景,就真實地發生在吉林市的吉林卓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未來感十足的“植物夢工廠”,看看智慧農業究竟有多酷! 第一站:告別泥土,番茄住進“智能大棚” 告別“面朝黃…[詳細]
【活力中國調研行】 ◎本報記者 滕繼濮 魏依晨 付麗麗 朱 璽 文化、科技、產業相伴而生,古閣換新顏了、古方變新藥了、辣椒產量高了……連日來,科技日報記者隨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西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江西各地,一路上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 產業鮮活,農活變成“智力活…[詳細]
“藥不到樟樹不齊”,每天,價值超億元的中藥材、中藥飲片和醫藥產品從樟樹發送到全國各地。 江西宜春樟樹市,這個常住人口不到47萬的小縣城,憑什麼成為唯一被中國中藥協會認定為“中國藥都”的城市? 擁有1800多年中藥文化史的“這棵樹”,又如何從古代的“藥墟”“藥市”“藥碼頭”蛻變為現代化的中醫藥產業集群…[詳細]
手持一把薄薄的起毫刀,挑起些許毛料,再用刀片均勻攤開壓平,隨后將之卷蓋在筆芯上……7月8日,在江西進賢縣文港鎮,國家級非遺項目文港毛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鵬程,熟練地用散桌法工藝制作毛筆。 “出門一擔筆,進門一擔皮。”文港有著1600多年毛筆制作歷史,但幾經浮沉。清代到民國時期,毛筆制作四大名家中…[詳細]
從幾乎瀕臨消失,到煥新成為“寶藏村落”,釣源古村是如何“起死回生”?人民日報記者走進江西吉安釣源古村,探究傳統村落的破局之道。 元寶形檐口天井、馬頭牆、青磚黛瓦,“七星伴月”水系,修舊如舊的150棟明清贛派建筑……一步一景皆有歷史,一磚一瓦皆是傳承。 這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一度建筑衰敗, 成了村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