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海8月31日電 (陳苑)提到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行,第一個出現在腦海的就是明代鄭和下西洋,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已有一條從北海市合浦縣出發,駛往東南亞國家的海上絲綢之路。大型歷史舞劇《碧海絲路》正是以這段古老的航海路線為背景,用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體現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深厚友誼。人民網海上絲綢之路國內線報道團隊來到北海歌舞劇院,近距離接觸《碧海絲路》多位主創人員,與他們一起穿越回那段源自漢朝的航海之旅,聽碧海濤聲依舊,望海絲連綿不絕。
跨越千年的回訪:《碧海絲路》重現海絲歷史
北海市合浦縣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始發港之一,是海絲路上一顆光彩奪目的南海明珠,以合浦為創作背景的舞劇《碧海絲路》,正是這顆明珠散發出的一束耀眼光芒。北海歌舞劇院院長宋亞平是《碧海絲路》的副總編導,他告訴記者,2004年底,廣西自治區文化廳、北海市政府召開“中國·北海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理論研討會,進一步論証了北海合浦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舞劇《碧海絲路》的創意由此萌發。2008年,《碧海絲路》首演便引發轟動,后經十多次修改,突出合浦漁家的文化元素,並融入東南亞各國的風情,如今該劇已成為國家東盟外交戰略中一張重要的“文化牌”。
早在2011年5月,《碧海絲路》作為國家文化交流的劇目,首次擔當起“海上絲綢之路”2000多年后新的和平使者的重任,赴馬來西亞演出,在吉隆坡首演大獲成功,在檳城演出時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場面。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柴璽先生在觀看演出后動情地說:“我看過很多舞劇,但從未有一部能像《碧海絲路》這樣打動我的心,謝謝來自北海的藝術工作者,將這一段歷史演繹得如此動人與恢弘,升華了兩國人民的情誼,為中馬兩國的和平友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隨后,《碧海絲路》還去往斯裡蘭卡、韓國演出,一路好評不斷,就像是一艘由北海合浦出發的大船,跨越千年再度回訪這些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重現那段輝煌歷史。
《碧海絲路》的大獲成功並沒有令北海歌舞劇院停下探索的腳步,據宋亞平透露,劇院正在籌劃創作新的舞劇《海絲畫語》,將演繹北海與海上絲綢之路密切相關的另一段傳奇故事。
綿延海上絲綢之路:中斯兩國演員共同揚起紅帆
《碧海絲路》講述的美麗愛情故事從舞台上延續到了現實中,有三對領舞演員都成為了生活中的戀人。飾演大浦的王文權和飾演阿斑的楊露是事業上的好搭檔,也是生活中的好伴侶,他們接觸《碧海絲路》已有5年之久,曾隨團去往斯裡蘭卡、馬來西亞、韓國演出,心中積攢的感動數也數不清。
2011年,《碧海絲路》走進馬來西亞,為了讓當地觀眾能更好地理解該劇,編導特地在劇中加入了馬來西亞當地特有的竹竿舞。演員們找來錄像觀摩,用一個星期的時間集中學習竹竿舞,“竹竿很粗很結實,節奏沒跟上,就會被夾腳碰頭,大家身上青一塊紫一塊都是‘家常便飯’。”王文權向記者講述了當年排舞的艱辛。為了令舞蹈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原本簡單的竹竿舞增添了不少復雜的舞蹈動作,例如,將竹竿上下翻動,演員在翻動的竹竿間跳躍穿梭。在馬來西亞演出時,具有濃郁當地特色的竹竿舞一出場,就贏來了陣陣掌聲,而舞蹈的創新之處又令當地藝術家驚訝不已,他們連聲贊許“連我們自己都沒跳過這麼高難度的竹竿舞!”
同年12月,《碧海絲路》赴斯裡蘭卡演出,連演三場,場場爆滿,引起轟動。回憶在斯裡蘭卡的演出經歷,楊露記憶猶新:在舞劇的最后一章,我們特地邀請斯裡蘭卡的演員與我們一起表演,他們聽了很高興,上台演出時,台上的斯裡蘭卡演員居然多過了我們自己的演員,當100多名演員一起“嘿!嘿!”地喊著號子,共同拉起象征和平、友誼與希望的遠洋大紅帆時,壯觀的場面令全場觀眾沸騰了,“我激動地汗毛都立起來了!”楊露激動地說。“對,當時我感覺我們拉起的不僅僅是紅帆,更像是拉起了我們與斯裡蘭卡之間一座文化溝通的橋梁。”談到那一幕,王文權也深有感觸。
舞劇《碧海絲路》近年來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在先人停駐過的異國他鄉留下了文化交流的足跡,播撒下和平友誼的種子,又揚帆起航。藝術的魅力跨越國界,感染著每一位演員與觀眾,高高的紅帆揚起,象征著海上絲綢之路千秋萬代,連綿不絕。
《碧海絲路》背景資料
公元前111年,因戰亂,通往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漢武帝便派使臣率部到達廣西北海合浦,開始尋找從海路到達西域的通道。期間,合浦大浪港開始建造數百噸的海船。同年,漢武帝的使臣和船隊在大浪港裝載貨物,攜帶大量黃金、絲綢進入北部灣,開始了第一次彪炳史冊的偉大航行。航程最遠抵達已程不國(今斯裡蘭卡)。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組織的遠洋航行。
大型歷史舞劇《碧海絲路》就是以2000多年前的北海合浦大浪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為背景,以主人公大浦和阿斑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展示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再現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交往與商品貿易的歷史情境,頌揚了跨國的友誼與和平,贊美了大浦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愛情的忠貞。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