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敦煌,你嘖嘖稱道的可能是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等,或許還有一個非常高大上的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但是,在莫高窟下、鳴沙山旁、研究院外,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對敦煌藝術耳濡目染,從小提筆即就能臨摹敦煌壁畫,和起一堆泥土就能做一個佛像雕塑,他們便是敦煌的民間藝術工作者。
家門口的藝術,讓他們獻出畢生精力
“我從小受敦煌莫高窟的影響,小時候就對飄逸的飛天、佛像比較感興趣,從中學上美術課時就開始臨摹敦煌壁畫。”王亞玲是敦煌民間藝術家中的翹楚,自2008年第一次參加全國的書畫展覽獲國家級銀獎后,以后每年都參加展覽,都能獲獎。
看到亞玲的獲獎作品,沒有人相信她是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姑娘。“我沒有上大學,都是自學的,現在條件好了,慢慢也走出去學習學習。” 亞玲告訴我們,敦煌當地有一大批像她一樣的民間藝術工作者,他們從小就熱愛祖先留下來的藝術遺產,在家門口就能學習到很多遠道而來的大師級藝術家看都看不完的作品,讓他們非常欣慰,他們有的人甚至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臨摹敦煌壁畫,而這正是她作品中的一部分創作靈感。
銷售不好,依然要堅持創作
但是對他們來說,最大的難處是費用問題。“他們大多是當地的農民,沒有受過任何正規的藝術教育,出去一次費用不少。就是平常的裝裱、展覽費,他們也很難承受。”所以,對亞玲的當地同伴來說,學習和宣傳是他們很難突破的難點。
有同樣難處的是敦煌佛像雕塑人老張。老張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藝術家了,他從四十多歲開始學習敦煌佛像雕塑,如今已有20多個年頭,而今桃李滿敦煌,自己也租了一個廢棄的小學,做起了雕塑工廠,請了幾個藝術工匠和他一起做。“藝術畢竟是精神類的東西,不是每個人都有需求的,我們一年出6000個。”老張是一個不太喜歡說長篇大論的老人家,他告訴我們銷售是他最大的問題,“知道我們這裡的人很少,大多是慕名而來,游客還是逛逛市場就走了的。”沒有太好的銷路,但依然堅持了30來年,要問理由,老張說,這是祖先留下來的,有義務傳承。
家裡來記者了,我更要好好創作
“從去年到現在,我這兒受重視起來了,省委省政府經常帶一些媒體團、文化團體,來我家做一些宣傳。”亞玲顯然是一位熟練的採訪對象,面對鏡頭非常自如,她說去年以來,她已經相當有鏡頭經驗了。而老張的雕塑間,同樣有這樣的待遇,最近總會有一些不速之客邀請他談自己的創作經驗。“相信以后會好一些,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個雕塑間,以后銷量會上來。”
或許,對亞玲和老張來說,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太大的概念,他們隻有一個朴素的信仰:要傳承好家門口的藝術,同時也要走出去學習,以便更好的臨摹、創作屬於敦煌的藝術作品。但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他們大大感受到了鼓舞,“有這麼好的環境,省政府還主動宣傳我們,我們當然要好好創作,畫不出好的畫作都對不起自己了。”
亞玲說再過一段時間,她又該出去學習了。而老張的制作間,又到了招收學生的季節,該擴建了。(李雙)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