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中堅 高質量發展看國企】
新老成昆線見証世紀變遷 中鐵建續寫基建新奇跡

這是一條起於四川省成都市,止於雲南省昆明市,全長1100公裡,沿線山勢陡峭、奇峰聳立、深澗密布、溝壑縱橫,藏在崇山峻嶺中的鐵路。
這是一條五十多年前中國人民用卓越才智和辛勞汗水鑄就的英雄鐵路,30多萬筑路大軍艱苦奮斗,犧牲2000余人,打通連接川滇兩省的鋼鐵大動脈。
成昆鐵路軫溪車站正在行駛的列車。人民網 許維娜攝
它是被人們稱為“人類征服自然奇跡”的成昆鐵路(也稱“老成昆線”),作為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鐵路干線組成部分,成昆鐵路至今已運行了半個多世紀,為國家建設、民族團結、脫貧攻堅發揮了巨大作用。
從“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到“堅守實干、創新爭先”,目前,採用全新設計理念、施工技術、機械設備的成昆鐵路復線(也稱“新成昆線”)正在加緊施工,預計2023年建成開通。
新老成昆鐵路不僅見証了西南建設和民族融合發展,更發揮著交通骨干、經濟命脈的作用,成昆精神也在這裡悄然孕育,在一代又一代成昆鐵路人中接力傳承,光芒依舊。
成昆忠魂今猶在
“一站一碑”堅守筑路人情懷
在祖國西南邊陲的大山深處,金色的陽光洒在流淌的大渡河上,兩岸的青山依然蔥郁茂盛,飛馳的綠皮車又一次穿過隧道,一路向前。
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境內的軫溪火車站,是成昆線上一座不起眼的五等小站,但就是這座小小的車站,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成昆精神。
看著火車從遠處開近,又目送火車轟隆隆開向遠方。咫尺之地,在軫溪站工作30余年的安保員袁慶祥總是在其間來來回回。從小就生活在這裡的他,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
成昆鐵路軫溪車站。人民網 許維娜攝
曾經,人們的出行對軫溪車站有著一種強烈的依賴感。袁慶祥介紹,成昆鐵路全線貫通以來,貨物運輸更加暢通,各方面的條件都改善了很多,生活也越來越舒適。
他感慨地說:“讓我們這個曾經與世隔絕的村寨,大人、小孩兒都能坐著火車去看看大城市的繁華,而且還可以把我們的農特產帶出大山。”
歷史長河不斷向前奔流,對這裡的職工來說,堅守是一種常態。在站點正前方,有一棵富有意義的桂花樹,有著悠久歷史和傳承性,這是軫溪車站第一任站長董雲親手栽種下的。
“當年的小樹苗已長成了大樹,車站站長也已更換至12屆,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盡職盡責。”袁慶祥回憶往事,侃侃而談。
根深蒂固的桂花樹,不僅是成昆歲月的見証,也見証了無數把青春托付給綠皮火車的成昆鐵路人。“沙馬拉達”在彝語中意為“開滿杜鵑花的山谷”,半個世紀以前,在“沙馬拉達”險峻的山谷中,建設者們風槍鑽爆、肩挑背扛,有136名建設者為此獻出了青春和熱血,長眠在鐵路沿線。
一座烈士陵園,一段不朽的記憶。在成昆鐵路沿線分布的22座鐵道兵烈士陵園中,四川省境內共有17座,英烈的忠魂日夜守護著成昆鐵路,每一座陵園都留下了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歷史和故事。
軫溪站站台一側立有一座烈士紀念碑,該紀念碑高10米,整個場地佔地100平方米,是成昆鐵路全線唯一一座為個人修建的紀念碑。袁慶祥提到,軫溪的烈士陵園是他很熟悉的地方,其中鐵道兵徐文科烈士的事跡尤為感人,也深深地影響了他。
徐文科所在連隊擔任的建設任務是成昆鐵路大橋灣隧道,建設任務困難大、危情多,面對這樣的挑戰,他每次進隧道總是搶著最困難、最危險的工作去做。
1965年9月3日下年4點,徐文科正和戰友們一起在隧道施工,突然嚴重的大塌方發生了。他和幾個戰士不幸被碎石和支撐木緊緊壓住,在生與死的危急時刻,他對搶救自己的戰友說:“別管我,快出去,我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隨后又一次大塌方來襲,徐文科獻出了年僅23歲的生命。為了紀念他對成昆鐵路的貢獻,后人專門修建了徐文科烈士紀念碑。在對面的山坡上,還有70多名建設者犧牲在那裡。
一句句口號、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故事……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成昆鐵路像一座記憶豐碑,承載著先烈們血與歌的故事,激勵著中國鐵路人初心永駐,砥礪前行。
四“戰”成昆精神不朽
“一橋一隧”再創基建奇跡
跨過歷史的長河,60多年后,成昆線盛名依舊。
自1958年開建至今,伴隨成昆線一路前行的還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四“戰”成昆線,致力於成昆線的修筑及病害整治。如今,他們仍然奮戰在這條戰線上,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鐵十二局。
近年來,隨著四川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400萬噸攀鋼西昌釩鈦基地項目的建設和獨特旅游資源的開發,鐵路運力已遠遠不能滿足攀西地區客、貨運輸的需要,未來更有可能嚴重影響和制約四川成都、攀枝花等地經濟發展,因此,建設成昆鐵路復線勢在必行。
同時,成昆鐵路所經地區地質條件惡劣,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一旦發生災害或事故,成昆鐵路沿線客貨運將陷入癱瘓。而成昆鐵路復線的建設將使這一狀況得到根本改變。
據了解,新成昆線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雲南省昆明市,全長約850公裡,是“一帶一路”建設中連接南亞東南亞國際貿易口岸的重要通道。全線採取分段施工的方式進行改造,目前僅剩四川境內的峨米段未通車。
新成昆線將主要承擔客運功能,兼顧貨運,老成昆線將主要承擔貨運功能和短途客運功能。全線建成通車后,成都至昆明列車運行時間將由此前的20小時縮短至7小時,同時,將大幅提升西南地區鐵路客貨運輸能力。
中鐵十二局集團承建的成昆鐵路復線峨米3標段線路全長29.241公裡,位於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峨眉山市和峨邊縣境內,其中的重難點工程主要有毛坪大渡河雙線特大橋和老鼻山隧道。
毛坪大渡河雙線特大橋,地處峨邊彝族自治縣毛坪鎮,橫跨大渡河,全長622.1米,是全線集深水、高墩、大跨、鄰線施工於一體的“咽喉工程”,也是新、老成昆鐵路建設史上唯一一座“飛架”大渡河的巨龍。
一橋“飛架”大渡河,實屬不易。中鐵十二局集團成昆鐵路復線峨米段三標常務副經理保國斌介紹,毛坪大渡河特大橋位於龔嘴電站庫區,橋址區域常水位時水深約13米,深水基礎施工對鋼棧橋的功能要求很高,不僅要滿足施工車輛通行,同時也要滿足水域船舶通航。
為此,建設者在這裡採用鋼柱式結構搭設了一座寬6米、長500米、自重超過1500噸的多用途鋼棧橋,可在5分鐘之內實現大型貨船通行和棧橋復原。
這一“原創”的提升式通航系統,在保障物料運輸、增加作業面、滿足通航要求的同時,解決了物料運輸不暢和作業場地不足等問題。
水流湍急,架橋難度很大。“猶記得7、8月份,水流特別急,這給我們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但也不能停工,要不然成本損耗較大。”保國斌坦言,2018年7月15日,這一天讓他印象深刻,“因為發洪水,棧橋面臨被沖毀的可能性,我們當時冒著生命危險對棧橋進行了加固。”
峨邊縣城群山圍繞,大渡河穿城而過,老鼻山隧道就藏身山中,這座全長13579米,最大埋深710米的雙線隧道,已於2020年6月安全貫通,成為峨米段首座貫通的10公裡以上隧道。
老鼻山隧道檢修施工即將完工。人民網 許維娜攝
中鐵十二局集團成昆鐵路復線峨米段三標技術負責人張亞介紹:“老鼻山隧道屬特長高風險隧道,隧道全長13579米,為單洞雙線型設計,隧道最大埋深710米,地質構造復雜,穿越多條斷層帶,潛伏有岩溶、岩爆、瓦斯等風險地帶。”
“施工中所遇到的大型溶洞不僅橫向貫通掌子面阻礙隧道施工,洞內還是一個十足的‘水帘洞’,建設者通過迂回導坑新辟工作面以及一個完整水文年的持續觀測記錄,掌握了大量環境數據,最終採用架設跨越拱橋的技術方案,成功“越過”溶洞區段。”張亞表示。
張亞還強調,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也是過去無法比擬的,現如今已在工裝工藝上完全具備了應對不良地質挑戰的能力,如濕噴機械手、自行式液壓仰拱長棧橋、二襯液壓台車等先進設備,為工程建設提供了保障。特別是自主研發的“二襯縱向連續灌注工藝”不僅大幅提高了實體質量,還徹底解決了防水板內側脫空問題,成為又一個在全線推廣使用的“原創”新工藝。
“一橋一隧”再傳奇跡般的成就,新一代中鐵建隧道人接過先輩的旗幟,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歷史性的巨大成就值得被銘記。有人說,成昆鐵路的建成通車至少影響和改變了西南地區2000萬人的命運,使那片“不毛之地”陡然進步了50年。新老成昆線的建設見証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驚天巨變,見証了電氣化鐵路大改造,也見証了復興號的一日千裡,更見証了一代代鐵路人的成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產業觀察:“618”平台促銷常態化 消費者購物日趨理性
- 預售訂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場滿贈和滿送、跨店津貼、購物返券、滿減打折……今年“618”期間,各平台推出系列優惠活動來吸引消費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們已經沒有了當年一遍又一遍算優惠,然后定表開搶的熱情,而是選擇了“躺平式”參與。…
- 証監會發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等五項金融行業標准
-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王震)據証監會網站消息,近日,証監會發布《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1部分:公告分類及分類標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2部分:定期報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 第3部分:臨時報告》《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五項金融行業標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証監會介紹,《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編碼》標准的實施,通過為証券期貨業結算參與機構分配統一的編碼,可有效降低編碼轉換和適配工作成本,便於機構間以及結算參與機構內部進行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挖掘以及數據共享等工作,進一步促進行業數據標准化,支持行業數據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行業系列標准的制定實施有利於實現証券業內、挂牌公司之間的信息共享,推動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証券信息服務業規范、有序地發展﹔《証券期貨業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指引》的制定,從測試流程、測試方法和測試內容等方面規范了大數據平台性能測試,有效指導各証券期貨業機構開展性能測試工作,提升測試能力,提高測試效率,並基於測試結果客觀評估大數據平台產品性能。…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