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示范區 浙江: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加快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開展科技創新的浙江路徑”“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響‘浙江制造’品牌”“統籌推進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各片區聯動發展”……日前,隨著《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發布,一系列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的務實舉措,在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過程中,徐徐展開。
多位業界人士表示,浙江要率先探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更加協調,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品質化、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在富民惠民安民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圍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經濟循環效率、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構建有利於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啟動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制定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頒布《浙江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 ……
近年來,“雲上浙江”和數字強省成為浙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杭州、寧波、溫州等地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及烏鎮國家互聯網創新發展綜合試驗區等一系列科技自主創新基地與平台,成為了浙江建設創新型省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策源地”。
如何激發后續創新活力?《意見》明確了方向,要支持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台,建設創新策源地,打造“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科創高地。高水平建設杭州、寧波溫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化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強化“雲上浙江”和數字強省基礎支撐,探索消除數字鴻溝的有效路徑,保障不同群體更好共享數字紅利。
推進數字強省,讓群眾享受數字紅利,一直是浙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途徑。2003年浙江省提出了“數字浙江”﹔2018年以來先后部署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打造“互聯網+”科創高地,研究制定《浙江省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方案》。數據顯示,浙江省到2022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將達到4萬億元以上,將佔全省國民經濟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超過55%。
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將順應萬物互聯時代發展趨勢,以科技創新和數字變革催生新的發展動能,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深刻變革,推動社會結構、制度規則的系統重塑。在數字化場景下打造新型教育共同體、醫共體、幫共體、社會治理共同體等載體,高效協同、聯動解決社會問題、推動共同富裕。
“高質量發展受到高質量產品、高質量管理、高質量技術、高質量人才等要素的制約。值得重視的是,數字經濟能夠賦能企業轉型升級,滲透到創新設計、工藝提升、強化質量、延伸服務、拓展市場等環節。”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表示。
有業界人士表示,還要暢通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的通道,鼓勵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和知識產權聯盟,建設共性技術平台。把區域優勢進一步拓展,打造輻射全國、鏈接全球的技術交易平台。
夯實產業基礎
“浙江在優化支撐共同富裕的經濟結構,完善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的體制機制,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有效路徑方面,還有較大探索空間。”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在解讀選取浙江省作為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原因時表示,浙江開展示范區建設的空間和潛力較大。
浙江的空間和潛力,在於產業不斷迸發出的競爭力,以及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意見》指出,要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做優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響“浙江制造”品牌。
標准制定是制造業競爭力的“皇冠”。自2013年以來,浙江省在全國率先構建了以“區域品牌、先進標准、市場認証、國際認同”為核心的品牌建設制度體系,打造了“浙江制造”區域公共品牌。截至2020年底,“浙江制造”標准累計達1979項,認証証書累計達1679張。2020年浙江省“品字標”企業營業收入9417.5億元,同比增長4.6%﹔利潤總額1186.7億元,同比增長18.5%。
在品牌賦能之外,浙江省還突出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扎實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徐旭表示,“今年,浙江要圍繞打造標志性產業鏈,探索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縣一經驗’,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
在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過程中,中小微企業依然是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近年來,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創新實施融資通暢工程、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打造隱形冠軍單打冠軍“雛鷹行動”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此次《意見》進一步明確,要促進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提升經濟循環效率
《意見》指出,落實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要在率先實現共同富裕進程中暢通經濟良性循環。
有市場人士表示,循環暢通、流動有力是經濟發展動態系統有序運轉的基礎,也是構建高質量發展格局、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形成經濟良性循環。
實現經濟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需要立足浙江實現國內、國外等多方面需求的良性互動。此前“兩中心三地”已被浙江列入“十四五”期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兩中心三地”是指,形成新型消費中心、數字貿易中心,打造高質量外資集聚地、高層次對外投資策源地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陳甬軍表示,浙江正在全力打造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不僅對全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還是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陳甬軍認為,立足浙江發展浙江,可以充分發揮浙江的比較優勢,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增強浙江整體產業結構的優越性和競爭力﹔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立足擴大內需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對接和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近年來,浙江的營商環境頗具吸引力。在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等部門出具的《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政務服務“好差評”)調查評估報告(2021)》中,浙江在省級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上位居第一﹔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全國優化營商環境評價中,浙江入選標杆數量位居第一﹔截至目前,落戶浙江的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87家﹔2021年1─4月,浙江實際使用外資74.7億美元,同比增長50.5%,規模居全國第三。
良好的營商環境背后,是浙江市場經濟四射的活力。數據顯示,浙江全省共有市場主體834萬家,2021年新增69萬家,每8個浙江人中就有1個是“老板”﹔浙江有96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800萬浙商遍布全世界。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過程中,如何發揮這些市場主體的能力?《意見》指出,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培育更加活躍更有創造力的市場主體,壯大共同富裕根基。
袁家軍認為,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全面深化社會領域改革,有效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
“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要讓民營經濟擁有廣闊舞台,讓國資國企改革進一步提質增速。”業內人士表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構建高質量產業體系,需要健全支持企業發展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