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氣象助力全域旅游發展

人民網記者 余璐
2021年06月24日09:1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全國氣象部門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圍繞“監測精密、預報精准、服務精細”要求,踐行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宗旨,著力貫徹新發展理念辦實事,以高質量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網推出系列報道,以展現氣象部門在服務各行各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新成就。

一條彩虹天氣預報,帶活一方旅游發展。這個夏季,“客房爆滿”讓新疆伊犁州昭蘇縣吐格勒勤村的民宿老板閆新兵喜不自禁,他的民宿每天接待游客絡繹不絕,收入可觀。

一份氣候品質評價,推動多地“美麗經濟”。氣候資源賦能旅游產業,讓貴州六盤水、陝西商洛、重慶石柱等多地成為游客青睞的避暑康養勝地。

2020年,全國193個被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的地區,年旅游人數較創建前平均增長35%,年旅游收入平均增長41%。

據2020年全國行業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年度報告顯示,2018至2019年,氣象對旅游行業的貢獻率佔4.31%,效益達2467.51億元。

從“0到1”的突破——

追逐彩虹  預報“高顏值”天氣

5月31日17時11分,新疆伊犁州昭蘇縣中央濕地公園上空烏雲翻滾,一陣疾風驟雨過后,兩道彩虹出現在草原之上。

“彩虹在昭蘇縣時常可以看到,是昭蘇縣的旅游名片,彩虹預報對推進全域旅游發展來說,是錦上添花。”新疆伊犁州文旅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的賀嬌龍高興地說道,如今,依托“彩虹”元素打造的彩虹大道、彩虹小鎮、彩虹橋已成為網紅打卡地,彩虹也已深深地融入當地全域旅游發展中。2019年,昭蘇縣游客接待量達367.1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9.3億元,同比增長25%。

“雨后90%都是雙彩虹,如果有預報,能避開下雨時段,大大提升游客體驗感。”賀嬌龍介紹道,奔著這個念頭,2017年,昭蘇縣氣象局在全縣設置了21處虹霓觀測點。2018年,縣氣象局與旅游、林業、畜牧、自然資源等部門實現聯動,全國首個彩虹數據庫應運而生。2019年7月5日,彩虹概率預報正式發布,一經亮相便受到游客歡迎。

天氣是奇妙的“加工廠”,創造了絢爛多姿的氣象景觀,為旅游業創造了更多價值。而氣象景觀預報,讓游客少了許多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遺憾,日益成為游客安排行程的關鍵參考。

從黃山雲海、吉林霧凇預報,到秦皇島的日出觀賞指數預報,越來越多的氣象景觀預報一經推出便受到游客青睞。氣象景觀預報從破土萌芽到枝葉繁茂,背后是以提升公眾獲得感、幸福感為目標,不斷強化氣象硬實力的孜孜追求。

讓風景變“錢景”——

深挖氣候稟賦  發展“美麗經濟”

氣候造就品質,品質成就品牌。氣候品質評估加持之下的特色農產品備受市場認可,鼓了農民的錢袋子。在浙江,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覆蓋15種經濟作物,200萬件農產品獲標識,附加值平均提高10%。

浙江安吉白茶就被納入其中。從2012年安吉白茶首次貼上氣候品質“優”的標簽,到氣候品質綜合評價覆蓋白茶種植、採摘、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如今,端起“旅游碗”的安吉百姓也賣起了特色農產品,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開發建設天然氧吧、氣象公園。2020年,“中國天然氧吧”被列入第二批全國創建示范活動保留項目目錄。全國193個被授予稱號的地區,年旅游人數較創建前平均增長35%,年旅游收入平均增長41%。首批國家氣象公園安徽黃山、重慶三峽、浙江麗水,在2019年啟動試點建設。

“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縣)”“氣候好產品”等國家氣候標志的創建,在實現氣候資源向旅游資源、生態資源轉化的同時,令一批批生態“金字招牌”落地生根,帶動了體育、康養等綠色產業發展,吸引更多游人暢享“森呼吸”。

全國首個被授予“中國氣候康養之都”的陝西省商洛市,在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上簽約康養項目19個,引資40億元。

綠色發展,“風光”無限,綠水青山已成為金山銀山。氣象紅利,正在成為萬千鄉村百姓逐夢小康的“美麗路徑”。

守望旅途平安——

升級智慧防線  提高服務“溫度”

在海口逛騎樓、在瓊海游田園、在萬寧玩沖浪、在陵水看海豚、在三亞吃海鮮……5月20日,游客李女士在朋友圈分享著自己的旅游心得,並稱贊道,這次“深度游”得益於“海南氣象”微信公眾號的信息支持。

2018年,中國氣象局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印發通知,提出要加強天氣旅游安全風險聯防聯控,推動景區安全管理。3年來,兩部門強化災害性天氣旅游安全聯防責任制,及時發布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和旅游風險提示,加強旅游相關氣象災害風險知識、避災自救技能科學普及。

游客有更高的安全感,來自於一系列氣象服務舉措的落地見效。

4月22日至30日,河南省濟源市等重點旅游城市10余個國家3A級以上景區,接受雷電防御安全“體檢”﹔5月2日,華山景區發布公告,受大風天氣影響,西線西峰索道暫停運行﹔5月25日,貴州省德江縣洋山河峽谷景區游客在一堂氣象科普講座“加餐”中,掌握了手機獲取雷達數據的方法及大風、雷電、暴雨等氣象災害的防范應對措施……

從“手動點單”到“智慧感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氣象服務中嶄露頭角,為公眾旅游出行提供越來越多的便利。

浙江推出了涵蓋公路、內河、海上的氣象安全導航服務,基於用戶位置和需求實時推送個性化提醒信息﹔江蘇打造了集智能觀測、預報、服務一體的“智慧交通氣象”,構建交互式服務網絡﹔北京公眾可通過“休閑天氣”快捷查詢景點天氣預報和實況,實現特色休閑指數私人訂制﹔福建“知天氣”移動智慧氣象服務App,實現氣象服務產品向智能生產、雙向互動、集約化轉變……

縱覽全國,氣象元素已深度融入全域旅游發展,護航游客安全。如今,越來越多的旅游氣象服務走進大眾視野,構筑著生態安全、旅游安全的氣象保障體系。在“旅游+氣象”融合創新發展的浪潮中,氣象賦能的生態旅游將越來越紅火,更多的綠水青山將變成金山銀山。

(責編:申佳平、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