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征信修復”騙術 你入過坑嗎

你的征信記錄上有逾期信息嗎?如果有人幫你“修復”征信記錄,你會花錢去辦嗎?隨著征信被社會逐漸重視,市場上出現多種打著“征信”旗號的虛假廣告和詐騙套路。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場上有三種與所謂“征信修復”有關的騙局,需要大家特別防范。
騙局一:花錢請人幫你“修復征信”
央行提示:“征信修復”不靠譜且涉嫌違法
北青報記者發現,在互聯網上以“征信修復”為關鍵詞可搜到不少“中介”的廣告,有的表現得很隱蔽。比如,有中介稱自己只是提供“征信異議申訴”方面的咨詢,報價2000元,具體情況必須電話溝通。取得聯系后,中介會說具體收費要根據征信報告的情況來定價,可以先簽合同再繳費,辦不成會退費,多久能辦好說不准,可能至少要一個月。從報價來看,消除一條逾期記錄需要1000至3000元不等,如果不良記錄很多還可以打包定價,單價會便宜些。
北青報記者發現,警方和法院判決公布了不少相關詐騙案例,騙子們收了錢要麼找借口拖延,要麼直接失聯。
2019年11月,焦某聲稱可以幫人修復征信記錄,張某信以為真,付了6000元。過了很久,張某的征信記錄都沒變化,焦某收了錢並沒辦事,張某這才感覺上當受騙。法院查明,焦某在明知自己不具有辦理委托人請求事項的能力的情況下,以給被害人張某修復征信不良記錄為由騙取張某6000元,用於個人生活支出。法院認為,焦某的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最終判決焦某犯詐騙罪,判處拘役五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
重慶的鄒某,曾在微信上發布能夠修復征信、消除黑名單的虛假信息,騙了馬某1500元錢。法院查明,除了“征信修復”假廣告,鄒某還曾發布可辦合法駕駛証、可消除酒駕、超速等違法記錄、賣庫存車等虛假信息,騙了另外5人5萬余元。法院最終以詐騙罪判處鄒某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詐騙分子的廣告裡經常會配上“銀行”發出的征信信息修改的短信截圖,甚至還有與“銀行客服”通話的視頻,讓人感覺成功率很高。但實際上,這是一套精心設計的“誘餌”,短信截圖都是PS出來的,故意用編造出來的成功案例來騙取信任。
央行有關人士表示,這些案例都是典型的“征信修復洗白”詐騙。他們以“征信修復、洗白、鏟單”“異議申訴咨詢、代理”為名義開辦業務或發布廣告,有的收取高額費用后失聯,有的教唆個人用“非惡意逾期”理由無理申訴,或運用虛假材料等非法手段以圖修改不良信息,通常修改失敗后不退款或失聯。
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征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根據相關法規政策,個人信用報告不良記錄不適用於“信用修復”,不良記錄在不良行為或事件終止5年后自動刪除。
據了解,信用報告裡的不良信息,任何人都無權隨便更改刪除﹔如果出現銀行失誤、不法分子盜用身份等特殊情況形成的不良記錄,可以依法提出異議。
央行有關人士指出,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個人認為信用報告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征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要求更正,不收取任何費用。利用非常規手段不僅不能清除展示無誤的不良信用記錄,甚至會對個人造成不良影響。
騙局二:培訓“征信修復”費用不菲
央行提示:“征信”領域不存在“修復”說法
北青報記者發現,在網絡上搜索“征信修復”,除了中介,還有不少培訓課程的廣告,價格從幾百到數萬元不等。
北青報記者以客戶名義,隨機聯系了其中一家公司。工作人員直言,學員學會之后,在可以接單的范圍內,修復成功率高達90%以上。根據市場情況,修復一條能賺1000~3000元不等,做得多賺得多。“交3980元學費,能學會相關技術,一年內可電話微信免費咨詢,學會了就可以出去自己做。”
這些機構究竟能教學員什麼真本領呢?公開報道顯示,這些所謂“征信修復”培訓的核心內容就是教人造假騙銀行。
濟南的馬先生信用卡曾有幾次逾期,心裡一直不踏實。2019年4月份,在微信群裡看到有人發廣告稱能培訓“修復征信,漂白黑戶”,他動了心。馬先生來到這家公司,交了200元,先試聽了一門公開課。他記得,試聽課主要就是講師鼓吹自己多了解銀行政策,講授了如何規避銀行的監管,如何使用信用卡能更快地提額,如何刷流水等,但並沒有講如何修復征信。
聽完這節200元的公開課,工作人員告訴馬先生,如果想真正學會如何修復征信,需要參與后續的“品牌課”,培訓價格為19800元。對方還說,學會了這些技術,不僅能把自己的征信記錄“洗白”了,還能靠這個手藝賺錢。
馬先生覺得很劃算,就交了錢開始學“品牌課”。可是學著學著,他卻越來越感覺心慌,因為課程核心就是“造假”。講師告訴學員,一定要想辦法讓銀行知道逾期是人力不可抗的原因造成的,要找出特殊理由讓銀行相信並同情你,為此必須想辦法弄到証明。比如托熟人或者私刻假章偽造病歷等。馬先生感覺這樣的做法太危險了,隨時會出事。他想退出課程並要求退款,但被對方拒絕。
還有一些學員參與此類培訓后稱,講師也強調,修復征信的關鍵是逾期原因,他們提供的原因千奇百怪五花八門,如地震、泥石流、見義勇為、婦女被拐賣、生孩子難產昏迷、被傳銷組織控制等等。講師稱,不管什麼原因,關鍵是要拿出証明,造假也無所謂。
業內人士透露,異議申請的資料,有關部門都會一一核實,所以不要抱有幻想,被查出資料造假可能有更大的麻煩。
央行有關人士表示,以培養征信修復、信用修復專業人才為口號,謊稱教授征信、信用修復技巧或提供征信修復師、征信管理師的培訓、考証服務,實則為騙取高額費用或個人信息。征信修復師、征信管理師証均未得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可,不具備合法性。征信領域也不存在修復這一說法。
騙局三:招收征信代理、加盟
央行提示:不得採用加盟等從事征信業務
除了征信修復的培訓,不少機構還對外聲稱可以通過代理和加盟一起來賺錢。
某培訓機構工作人員稱,他們公司也招收代理,“代理就是你去找客戶,我們來解決問題。”據其介紹,代理分為不同級別,成為初級代理需交一萬元,每單可提成50%。
據了解,不論是代理還是加盟,上當受騙的人也不少。2019年8月,湖南一家公司對外吹噓“征信修復是國家戰略,公司有批文和經營牌照”,艾先生動了心,交了2.98萬元成為岳陽市“獨家代理”。雙方約定:代理享受600元/條個人逾期征信修復價,市場價不低於1500元/條。
沒過多久,艾先生向該公司上報兩條逾期單,其中一條是他妻子的,境外刷信用卡150美金,逾期一個月,公司承諾90天內修復好。最終提供的解決辦法竟是 “偽造假病歷、住院証明”。普通人都能一眼看出是假的“証明”遞交給銀行當然沒有被採納。這兩條逾期都沒有成功修復,艾先生發覺被騙,找對方協商退費,卻遲遲沒有結果。
央行有關人士表示,這類騙局以征信市場需求量大,有前景為理由,誘導受騙者用代理、加盟方式辦征信相關業務,實則為騙取代理、加盟費用。
根據《征信機構管理辦法》第五條,設立個人征信機構應當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根據《企業征信加盟代理機構備案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任何組織都不得採用加盟、代理、挂靠等方式從事企業征信業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