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塘蝶變一年間:從故鄉到家鄉
喝了攔門酒,才算進入龍塘村。
在雷山縣龍塘村的標志性建筑——龍塘山房的大門口,龍塘導賞員小組的村民穿著傳統苗服,吹起蘆笙,端起村裡自釀的米酒,看著游客們喝下攔門酒,笑得很開心。
今年國慶假期期間,有4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進入貴州龍塘,被村民的熱情和苗族的生活儀式感感染。
攔門酒
收獲“好評”
文遠圓是龍塘村一名年輕的小伙子,他很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龍塘旅游,直觀感受龍塘的民風民俗,了解這個苗族聚集村的文化風貌。
但一年前,文遠圓還在外地打工。去年11月,文遠圓改變想法,選擇回到老家。因為他眼裡的龍塘改變了。
2020年10月12日,文遠圓現在上班的龍塘山房整體完工驗收,並被移交給了龍塘村。龍塘有了自己現代化的民宿酒店和標志性觀景建筑。龍塘山房作為村裡最重要的文旅接待設施,因為它獨特的設計,以及可以俯瞰圍在稻田中的龍塘苗寨,很快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游客。
在攜程平台上,龍塘山房一年之內收獲了125條點評,被打了4.8的高分。一位剛剛在“十一”假期到龍塘旅游的游客寫道:“這次行程中最愛的酒店(龍塘山房)!酒店在山中,非常安靜,下面是個小小的苗寨,正對梯田……早上起來輕霧環繞,仙境一樣的地方,非常適合小住幾天,完全放空。”
文遠圓現在的身份是一名龍塘山房管家,看到有人給了龍塘“好評”,他覺得自己在村裡的“事業”也有了希望。
過去一年中,和文遠圓一樣回到龍塘老家的年輕人多了起來。
龍塘山房
潘曉芬之前和丈夫一起在北京打工,每逢傳統苗族節日,她都會更加挂念遠在龍塘的孩子和老人。但為了生活,她還是長期堅守在大城市外來務工者隊伍中。
龍塘開始變化時,潘曉芬夫婦也回到了龍塘老家。她選擇在村組織成立的非遺工坊當一名“繡娘”。非遺工坊的“繡娘團”都是村裡心靈手巧的家庭主婦,經過培訓之后,苗族傳統的蠟染、刺繡技藝經過她們的巧手,現在已經成了村裡的特色旅游產品。
每天都可以見到孩子和家人,潘曉芬更愛笑了﹔看到越來越多的游客對自己的服務認可,文遠圓變得自信了﹔有了年輕人的龍塘,這一年更有活力了。
龍塘山房和非遺工坊都來自於融創中國與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的聯合幫扶援建。從2018年龍塘幫扶項目成立,到去年10月成果交付,龍塘村民親眼看到了村子大變樣。而去年交付至今的一年中,風景秀麗的龍塘還在繼續變美、變得更加熱鬧。
秋季龍塘
有了“事業”
從凱裡去往龍塘的山路彎彎曲曲,在截至10月7日的前280天中,有超過8500位游客穿過群山,到達了龍塘。這些慕名而來的游客,讓龍塘人看到了一份希望:幫扶項目組設計的以文化旅游帶動龍塘經濟發展的體系,在過去交付的一年中是可以良好運轉的——龍塘村有了自己的產業,龍塘人有了自己的事業。
潘大叔家開了民宿,每逢游客過來,他都會抓魚殺雞做起一道道龍塘特色菜。到了過年,潘大叔還會擺起苗寨獨有的長桌宴,讓游客們嘗一嘗龍塘的風味風情。
今年前9個月,僅僅旅游產業就給龍塘帶來了近三百萬元收入。龍塘稻田、茶園、花田裡的農產品也經過加工、包裝,走出龍塘,擺上了更多人的餐桌。
融創幫忙梳理、設計的龍塘農產品系列:龍塘好物,經過搭載電商資源推薦之后,也已經成了扶貧網紅產品。很多沒去過龍塘但愛好網購的人體會到了:買一份龍塘好物,就是在幫龍塘苗寨留住民俗文化,多一份幸福生活的希望。
龍塘人的熱情,來過的人都能感受到。國慶節期間,龍塘不僅特意為游客們准備了“傳統大禮”攔門酒,還組織了篝火晚會,讓客人們深度體驗苗族迎客的儀式感。
一批游客出現在龍塘村的稻田裡,他們光著腳丫,拿著竹簍三五成群上手抓稻田魚、摸田螺﹔另外一邊的地裡,有人在挖紅薯、採摘蔬菜﹔村民的院子裡,有人在打糍粑、學扎染。
過去一年中,龍塘的文旅產業做得有模有樣,還開發了更多的旅游體驗項目,讓游客們不僅能住得好、吃得好,也可以玩得好,讓文旅產業更加立體、豐富,同時帶有文化和特色——生活變好的龍塘人,在龍塘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還有了旅游產品思維。
今年龍塘的旅游體驗項目增加了數量和特色。龍塘的“客人們”可以下田上山,參與捉魚、採茶、撿田螺、挖紅薯等等深度體驗鄉村生活和農耕文化的旅游活動。
找到了“組織”
龍塘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是融創中國與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龍塘幫扶項目組專門協助成立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目的是在村裡找到“帶頭人”、安上“指揮部”,通過一個人帶動一批人,通過一批人影響一村人。
龍塘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成立非遺發展小組、社區應急響應隊、導賞員小組、民宿發展管理小組等。
加入非遺工坊“繡娘團”的潘曉芬,今年已經成了非遺工坊的負責人。今年上半年,她和幫扶項目組駐村工作人員一起梳理工作計劃,討論怎麼更好地組織村內成年女性進行技能培訓,讓村裡更多留守主婦獲得就業機會。
之前不斷“空心化”的龍塘及時“剎車”,年輕人回流,村裡有了人氣,潘曉芬、文遠圓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家人異地。他們在幫扶項目組的帶動下,開始思考如何推廣龍塘的產品,讓更多人知道龍塘,體驗龍塘的苗族民俗文化,在經濟增收的同時,也讓文化傳承下去。
旅游、非遺文化產品、特色農產品已經形成了龍塘的產業體系。融創中國和友成基金會設計的“以文旅產業帶動一產、二產”,通過建立文旅產業,打造旅游名片、吸引人流,來帶動農業、農產品加工、非遺產品的發展,促進龍塘村的整體發展,在2021年進入了良性發展階段。
江德慧是龍塘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代理事長。她在過去一年中最直觀的體會是村民們參與村裡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也更願意聽幫扶項目組和合作社講解餐廳、民宿的運營管理知識,對旅游服務品質和產品推廣更上心了。
今年,合作社在村裡組織了多次公益活動,包括村貌深度清潔、照顧老人和文藝表演。
江德慧說,現在的龍塘有了產業,找到了“組織”,越來越有活力,也有越來越多的走進龍塘,了解了龍塘。
龍塘地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隱居”在群山中,距離首府貴陽最近的路也有213公裡。全村285戶1280人全部是苗族,但在過去,這裡交通不便、沒有產業,全村家庭有超過1/3是建卡貧困戶。龍塘守著8.54平方公裡的青山綠水,卻無奈地任由年輕人流失。
2018年,融創中國聯合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對龍塘進行結對幫扶,龍塘村文旅扶貧項目由此成立。2020年10月12日,項目第一階段圓滿完成,並移交給了龍塘。由融創中國支持建造、知名設計師孟凡浩設計的龍塘山房也被同時移交給龍塘村,正式開門迎客,成了網紅鄉村文旅打卡點。
2021年,融創中國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號召,決定繼續支持友成基金會對龍塘進行深入長期、深度參與、綜合立體的運營幫扶,幫助龍塘建立內生、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開展鄉村振興工作。
以文旅為主業,以農業為基礎,以苗繡、扎染“手藝”和傳統苗族節日為特色文化,龍塘在持續發展階段形成了自己的產業生態圈,讓“游客走進來,產品走出去”。當地的民宿文化和傳統功能空間也得以保留,但基礎設施和產業實現了現代化,形成了“生產+生活+生態”的立體發展模式。
鄉村振興代表著農村的現代化,但應和城市的現代化有所區別,形成不一樣的模式,保留農村的文化和功能,承擔農產品、生態產品的供應,形成居民的生活休閑空間。龍塘的鄉村振興模式提供了這樣一個城鄉融合的新樣本。
龍塘變“新”了,但也距離年輕人、都市人更近了。過去,年輕人隻能從老人口述的故事中了解龍塘村的歷史,2021 年上半年,在融創中國的支持、友成基金會駐村工作人員的協調下,一本近 130 頁的《龍塘村志》初稿完成,龍塘的歷史和龍塘的風景一樣,未來都可以“擺”在人們面前,供細細觀看。
高山綿延,輕霧靄靄,吊樓米酒,苗寨茶田。對於去龍塘旅游的人,這是不一樣的風景和體驗﹔對於龍塘人,過去這是他們不得不走出去的故鄉,現在則是他們舍不得離開的家鄉。過去一年,在龍塘看到最多的是改變,更是希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