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全球機遇 應對共同挑戰
斯裡蘭卡參展商安達正在展示Sanni面具。本報記者 鄒曉菁攝/光明圖片
11月5日在第四屆進博會汽車展區拍攝的apollo新能源賽車。新華社發
為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而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本報記者 郭紅鬆攝/光明圖片
瑞典宜家品牌在第四屆進博會上首發的新品設計充滿中國文化元素。本報記者 吳瀟怡攝/光明圖片
【進博會時間】
11月5日,第四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拉開序幕。過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仍在持續,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2.4億﹔全球人口增長不斷逼近90億,資源開採消耗接近極限﹔世界開放指數總體呈震蕩縮小趨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研究中心在本屆論壇發布的《世界開放報告2021》指出,20.9%的經濟體對外開放之門在縮小。但機遇與挑戰並存,疫情下中國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全球疫苗接種人數持續上升,綠色低碳技術發展不斷加快,新興智能科技與經濟社會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本屆論壇上,與會嘉賓直面時代關切,共話未來發展新圖景。
1、智啟科技產業合作新時代
在全球疫情影響持續、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智啟新時代:智能科技與產業合作”分論壇成為本屆論壇一大亮點。
“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智能科技加速創新發展,日益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和全過程,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的關鍵力量。”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志軍表示,我國智能科技與產業蓬勃發展,人工智能論文引用率和專利生產量快速增長,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典型技術的創新應用能力持續提升,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超過3000億元﹔支撐智能科技與產業發展的5G、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截至今年9月底已建成5G基站115.9萬個。
“數字創新和智能技術具有巨大的變革潛能,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因為它可以提高工業的生產率,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和推動向綠色經濟轉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李勇表示,數字化轉型不僅能提高效率和生產力,同時也能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因此能夠節省成本,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數字化進程加速使得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出現,幫助企業提升韌性,這一發展給國際社會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克裡斯托弗·皮薩裡德斯認為,我們已進入了一個科技、智能發展的新時代,而中國正是其中的引領者。下一步如果想更好地推進地區間的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尤其是幫助發展中國家盡快進入數字化時代。
5G技術作為智能科技對產業賦能的關鍵技術之一,對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起到重要作用。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表示,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用戶最多的5G市場。按照IHS Markit的市場預測,到2035年,5G能為全球帶來13.1萬億美元的產值,差不多有將近一半會是在中國實現。希望未來能在具體領域的應用中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我們會從技術的升級、消費者的應用,特別是行業的應用上,共同努力,釋放5G的潛力。”
2、實現健康與經濟的優質循環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公眾健康成為各國需要共同面對和協調的重大議題。在“全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新理念、新動能”分論壇上,與會嘉賓一致認為促進全民健康對於全球經濟社會和諧發展至關重要。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社會對疾病與健康的觀念發生很大轉變。有調研顯示,93%的人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74%的受訪者因疫情改變了生命觀。
“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保証全民身心健康不容忽視。”鐘南山表示,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在科研、防治上要做更多努力。要開展全球合作,為全球抗擊疫情貢獻中國力量,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不管是人民健康,還是經濟恢復,都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來實現發展和提升。隻有保証全民健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才能取得健康與經濟之間的優質循環。
“疫情的全球蔓延,使我們進一步意識到全球共同面對公共健康問題的重要性。”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副總裁張雲濤表示,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構成了嚴峻的挑戰,是全球人民共同面對的重大問題。應積極開展公共衛生合作,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維護全球公共衛生秩序,保障人類生存健康。
輝瑞生物制藥集團中國區總裁彭振科認為,數字化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會幫助人們更好地診斷疾病,從而更好地進行預防。未來,希望能建立數字平台,共同研發一些人工智能技術。同時,要關注罕見病,確保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病人都能獲得應有的救治。
當前,全世界65歲以上成年人佔總人口比重已經超過5歲以下兒童佔比,且65歲以上成年人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預計在2050年將達到15億。“現在,科技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會有陪伴型機器人出現。我們不需要懼怕科技,要擁抱科技,創造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銀發經濟’。”歐洲老齡化跨學科委員會主席讓-皮埃爾·米歇爾表示,要加大健康投資,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給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
3、低碳發展“綠化”經貿格局
眼下,氣候議程和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重要關注,在此背景下,綠色低碳技術發展不斷加快,貿易投資模式、產業升級方向加快演進。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綠色發展與全球經貿新格局”分論壇上,氣候變化、綠色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等熱詞一再被各界與會嘉賓討論。
“新冠肺炎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氣候議程和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最關心的議題。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經濟體相繼作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國務院參事、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表示。
“全球資源的開採消耗已接近極限,若不做任何挽救措施繼續下去,全球溫度的上升將不再僅僅是1.5攝氏度這麼簡單。應對氣候變化、保護自然環境意味著降低對資源的消耗並尋找替代的清潔能源和生產方式。因此,我們需要探索一種可再生的經濟模式,能夠真正讓經濟增長不再依賴過量有效資源消耗。”國際貿易中心執行主任帕梅拉·科克-漢密爾頓認為,疫情的發生提醒我們,全球性問題顯然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因此,如果想要實現系統性的可持續性,那就需要全球層面的努力。“生產價值鏈的所有參與者都涉及其中。我們需要向更具有可持續性的生產消費模式轉變。”
國際發展法律組織總干事簡·比格表示,當前的選擇和決策會決定氣候是否將繼續惡化,同時也會決定我們能否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最糟糕影響,實現真正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了共同可實現的目標。
聯合國經濟發展助理秘書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埃利奧特·哈裡斯則認為,“為推廣低碳經濟、實現碳中和目標,相關產業政策必須明確地針對其阻礙因素,包括缺乏產品生產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數據,以及對新材料和技術的風險規避等。我們還應致力於出台適用於整個價值鏈的低碳激勵措施。”
“符合碳中和理念的21世紀產業政策不能孤立存在。行之有效的一攬子產業政策必須考慮投資、貿易、稅收、知識產權、競爭和勞動力市場政策,以及整體環境、社會和宏觀經濟政策框架等因素。”埃利奧特·哈裡斯同時表示,盡管產業政策主要由各國制定,但國際合作卻在促進產業政策的實施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國和各產業中依賴碳基資源和碳排放量較高的經濟活動,能夠通過國際合作擺脫困難,實現向碳中和的轉變﹔通過國際合作,國家和產業能夠接觸到新的低碳材料和技術。
(本報上海11月6日電 本報記者 藺紫鷗 劉坤 李曾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