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大山裡的“綠色提款機”

本報記者 吳秉澤 王新偉
2021年11月14日08:28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山裡的“綠色提款機”

秋末冬初,地處黔北的貴州省正安縣謝壩仡佬族苗族鄉掩映在層層薄霧中,宛若仙境。穿行在大婁山的村村寨寨,不時傳來公雞打鳴聲﹔走進郁郁蔥蔥的鬆林之中,標准化的雞舍錯落有致,散養的雞群悠閑自得,競相覓食……

“曾經,大山阻擋了我們的產業發展道路,一片片茂密的森林遮住了村民們產業發展的目光,如今我們依靠大山,穩步行走在鄉村振興道路上。”謝壩鄉黨委書記王政說,謝壩鄉充分發揮當地生態優勢,發展林下養雞產業,這種森林裡放養的雞在市場上十分受歡迎。

截至目前,謝壩鄉林下養雞基地今年出欄30萬羽商品雞,產值達2100萬元。

謝壩鄉是正安縣最大的林下養殖示范基地,也是該縣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真金白銀”的示范樣本。目前,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產自正安的林下雞被端上了上海市民的餐桌。

正安地處黔北大婁山脈東麓,森林覆蓋率達63.77%,曾是貴州省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短板在山高路遠、交通閉塞,出路也在山多林密、生態優良。近年來,正安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讓產自深山的“山珍”成為山外市場的熱銷品,綠水青山成為當地群眾的“幸福不動產”和“綠色提款機”。2019年11月,正安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

正安縣海拔高、緯度低、雲霧多,土壤富含鋅硒,適宜茶樹生長。該縣因地制宜,將茶產業作為重要的生態產業來打造,自2012年起,茶園面積以每年淨增5萬畝的速度迅速擴張。截至目前,全縣茶園面積已達到31萬畝,總產值超過10.5億元,帶動農民5萬戶20萬人增收,帶領茶農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選地要像選婆家,選苗要像選媳婦,管護要像管幺兒,農殘要像管炸藥。”正安縣委書記吳起說,該縣自2007年大力發展茶產業以來,堅持把產品的質量安全擺在首要位置,注重源頭管控,加強全過程監管,有力保障了正安白茶品質安全。正安人也始終把“綠色、生態、有機”貫穿種茶、管茶、制茶、賣茶的全過程,目前全縣種植規模超過18萬畝,“正安白茶”品牌價值評估超過10億元。

此外,正安還利用荒山發展方竹48萬畝,方竹鮮筍產品俏銷國內外。2020年,該縣可採收竹林面積10萬畝、年產剝殼鮮筍1.2萬噸,實現綜合產值約1.9億元。

眼下正是正安方竹鮮筍的採收時節,該縣廟塘鎮寶山村竹農楊豪已忙碌了快一個月,“最忙的時候每天有400多人進山採筍。從縣內、省內及重慶、雲南來的老板們上山‘搶’筍,可熱鬧了”。

因為管護到位,楊豪家的30多畝方竹採收了15噸多剝殼鮮筍,以每斤3.7元的價格批發給採購商,收入10多萬元。“這事要放在10年前,我想都不敢想。”楊豪說,小小的方竹筍讓他供出3個大學生,還開上了小汽車,並在縣城置辦了房產。

在正安,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的農民有很多。2020年3月,正安縣在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中率先實現高質量精准脫貧摘帽,撕掉了貧困標簽。“十三五”時期,該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3%。

生態是正安最大的優勢,也是核心競爭力所在。正安縣提出,未來五年將大力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發展生態特色優勢產業,讓綠色發展之路走得更順暢。

(責編:羅知之、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