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逐夢星河,他助“神舟”奔向月球

2022年10月16日08:21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逐夢星河,他助“神舟”奔向月球

黃震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合影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供圖

【奮斗者正青春】

◎本報記者 何 亮

前不久,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先后完成了艙外助力手柄安裝、載荷回路擴展泵組安裝、艙外救援驗証等二次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數月前,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直沖雲霄。彼時,作為神舟飛船的設計者之一,黃震看著手機直播畫面,氣定神閑。

在這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型號副總設計師的記憶中,神舟八號發射時,他緊張到手心冒汗、睡不著覺。后來每次神舟飛船發射,他多少都有些緊張。但是,到神舟十四號發射的時候,他已變得從容淡定。究其原因,黃震說,“底氣來自神舟飛船制造技術越來越成熟,如今它已越飛越穩健”。

在太空完成“穿針引線”

黃震的航天夢源於2003年。那一年,他在北京大學物理專業讀大三。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當時他暗下決心,要做一名航天人。

7年后,黃震博士畢業,正式入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剛參加工作,他就參與了神舟八號任務,這也是我國載人航天任務中第一次進行交會對接的型號。

那時,包括黃震在內的很多人對將上演的“太空之吻”充滿想象。在飛控環節,他擔任的是“長城崗”。從火箭點火發射的那一刻起,黃震便緊緊盯著屏幕,一刻都不敢鬆懈。

“長城報告,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北京飛控中心傳來黃震的報告聲。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飛行速度達到7.8公裡/秒,讓兩個高速運動的飛行器交會對接於一點,相當於在太空中完成“穿針引線”。

“想順利完成對接,就需要對飛行器實現精確控制,特別是當神舟八號一步步逼近天宮一號時,需要追一步、看一看。”黃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外人看來,神舟八號的飛行軌跡走走停停,其實那是神舟飛船在嚴格按照飛控人員的控制指令“趕路”。

“兩個飛行器每通過一個環節,我就撕掉用不著的預案,真的非常開心。”黃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交會對接成功的一剎那,幾百項預案被他全部撕完。

從解“填空題”到答“論述題”

2013年前后,美國的龍飛船已經實現了近地貨物運輸,用於載人登月的美國獵戶座飛船、俄羅斯雄鷹號飛船也已開展研制,如果不抓緊論証我國的新一代載人飛船,中國的載人航天將被國外遠遠地拋在后面。

就在這時,黃震被幸運地選中,擔任總體技術負責人,開始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和載人登月的論証工作。

“經過這次任務,我完成了一次蛻變。”回想那段攻關歷程,黃震向科技日報記者打了一個比方,“如果說在神舟八號任務中我是在完成一道‘填空題’,那麼成為新一代載人飛船任務的總體技術負責人,考題就由‘填空題’變成了‘論述題’。”

沒有標准答案,有的只是明確的任務:用3年時間,驗証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外形設計以及這個外形能否支撐未來中國幾十年的返回再入技術。

黃震帶領平均年齡隻有30歲的年輕團隊迎難而上,從查閱參考資料開始破題,在學習各種空氣動力學、流體力學等知識中,一點點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那段時間,黃震經常晚上12點多才下班,回到家后還要打一會兒游戲或者看會兒電視再睡。不然的話,他根本沒有辦法睡覺,那些盤旋在大腦裡的問題會一波又一波地襲來。

直到2016年,黃震借助長征七號首飛的機會,將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送入太空,在繞飛地球一天后再入返回。為了獲取完美的氣動數據,返回艙一改神舟飛船精確落地控制方式,而採用“無控飛行”方式返回地面。

用7年實現由跟跑到並跑的飛躍

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再入返回的那一天,盡管已經做了充分的准備,但黃震依然惴惴不安。

當飛船與組合體分離的瞬間,黃震屏住呼吸、緊握雙拳,當看到飛船自動旋起,他激動地從椅子上蹦了起來。黃震知道,“最關鍵的一關闖過了”。

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成功返回,完美獲取了4%的高精度氣動數據,為新一代載人飛船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0年5月,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從高度8000公裡以上的軌道直接成功返回,落點精度達到10.8環,黃震及其團隊成員用7年時間實現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技術由跟跑到並跑的飛躍。

隨著空間站成功建造,新一代載人飛船技術實現突破,我國已具備了開展載人登月的條件,黃震又開啟了研制月面著陸器的新征程。漫漫航天路,黃震和團隊成員一起錨定載人登月目標,要將航天員送到月球上去,在地外天體上留下中國人自己的足跡。

“未來,我特別希望能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建立一個可以自由往返的通途,像我們平時坐飛機一樣,可以出差去月球。更遠的將來,我希望可以走出地月系,飛向火星。”黃震說。

(責編:羅知之、章斐然)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