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財經觀察:加快產業轉型突破 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人民網 王紹紹
2022年10月28日14:2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多位專家表示,要在產業轉型上加快突破,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全面推行產業鏈“鏈長制”,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集群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

腳踏實地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與保就業、促民生息息相關,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堅固基石,對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有重要意義。

多省份三季度工業生產呈現加快勢頭,28個省份工業生產保持增長,其中近1/3的省份實現兩位數增長。江蘇、山東、廣東等工業大省強勢反彈,工業生產增速均創年內新高。此外,黑龍江、安徽、河北、湖南等地工業生產增速也高於同期全國6.9%的水平。

2022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4%,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6.2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較快增長,中高端制造業發展較好,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增長較快,顯示了我國實體經濟具備極強的韌性。

“我國經濟增長正處於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轉型的重要階段,需要堅實的實體經濟體系助力。”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林志杰表示,振興實體經濟,可以從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健全完善相關機制三個方面發力。

當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搶抓發展、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機遇,“數實融合”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意義深遠。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孫亞程表示,促進我國企業的數字化和數智化,應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方面鼓勵企業持續創新。“數字產業化”的核心是將數字化信息轉換為新型關鍵生產要素,在市場化應用中創造價值﹔“產業數字化”的重點是利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先進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

在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的集體採訪現場,黑龍江提出了發展實體經濟的工作目標。作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點區域,黑龍江把產業振興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壯大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黑龍江代表團新聞發言人,黑龍江省委常委、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沈瑩說。

踔厲奮發 走好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當前,以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並加速滲透到工業發展的各個領域。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引領新型工業化。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已經建成7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數字工廠,實施了305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和420個新模式應用項目。人工智能與工業融合發展程度逐步加深,加速了智能工業領域快速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王金照表示,一方面,傳統制造業企業內部的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等環節不斷分離出去,通過專業化水平提升為制造業部門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支撐。另一方面,制造業企業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由此可見,新型工業化既是技術進步驅動下的生產力變革,也是管理創新驅動下的生產關系變革。

“推動一二三產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城鄉與區域等協調發展,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對媒體表示,要抓住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爭取在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率先突破,搶佔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根據我國地域廣闊、市場需求差別大等國情,結合區域特點與市場需求,協調好制造業與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產業發展的關系,通過產業鏈躍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史丹認為,順利實現工業發展由量變到質變,走好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充分發揮我國工業體系完備、產業集群全面等優勢﹔大力發展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努力成為佔據世界制造業制高點的“隱形冠軍”企業﹔持續改善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形成與產業轉型升級相匹配的人才結構。

堅持創新 奮力邁向“智”造強國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代表,也是國際產業競爭的主要領域。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必須牢牢抓住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個關鍵。

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近31.4萬億元,佔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對制造業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林志杰表示,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我國制造業還存在發展空間,需要提升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技術和產品,加快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技術體系﹔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高供給質量﹔打造制造業的比較優勢,提高國際競爭力。

江蘇制造業規模多年保持全國前列,如何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江蘇代表團新聞發言人,江蘇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在接受集體採訪時介紹,江蘇深入推進“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瞄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前沿材料、綠色低碳等主攻方向,強化科技賦能做“乘法”。

實體興,國家強。多位專家表示,要推動實體經濟行穩致遠,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必能為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構筑未來發展的戰略優勢。(實習生施懿芝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楊曦、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