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多措並舉  農民種糧更有奔頭(春耕探行·高起點保障糧食安全)

本報記者  李曉晴  邵玉姿  孫  超
2023年04月14日06: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政策給力,銷路拓寬,農民種糧底氣更足

  春耕春管時節,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葛庄村高標准農田內,小麥進入生長旺盛期,綠油油的麥苗長勢喜人。

  “一開年我就備好種子、化肥,這幾天抓緊把農機具再保養一下。現在是小麥拔節孕穗期,從長勢看,今年准保又是一個豐收年!”種糧大戶史國臣信心滿滿。

  信心來自給力的政策。

  “小麥最低收購價,給咱農民吃下‘定心丸’。農機補貼讓咱種地更有底氣。”史國臣說,“我去年新添了1台小麥聯合收割機和1台玉米聯合收割機,購置有補貼,一共省了6萬多塊錢。”

  信心來自手裡的訂單。

  “過去咱信息不靈,不是種的品種市場不歡迎,就是賣的時機不對。現在可不一樣了,俺都是訂單種植。”史國臣說。

  去年他和湯陰縣益海嘉裡(安陽)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安陽華龍農庄面粉有限公司都簽訂了合同,種出來的小麥銷路不愁,達到標准每斤收購價還能再高上幾分錢。沒有了后顧之憂,史國臣種田越來越安心。

  信心還來自技術護航。

  春管期間,安陽縣農業農村局總畜牧師來艷珍時常走進麥田,現場講授小麥管理知識:“今年小麥分蘖情況不錯,下一步要及時關注天氣變化,預防‘倒春寒’,綜合防治小麥病虫害。”

  今春以來,安陽縣舉辦小麥春管技術培訓班5期、發放技術明白紙1.5萬份、張貼技術挂圖200余份,通過手機短信、微信群等方式發出農情信息,為夏糧豐收夯實基礎。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合理確定稻谷最低收購價,穩定稻谷補貼,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逐步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一系列惠農政策春風化雨,讓農民種糧不吃虧、有錢掙。

  規模經營,服務到家,糧食生產節本增效

  旋鬆地塊、壓實土壤、機械播種……河北省邢台市威縣賀釗鎮東賀釗村村北的農田裡,10余台旋耕機、壓地機、播種機輪番上陣。

  種糧大戶田海中走在田間,不時蹲下細細查看播種效果。“等到地裡的春玉米全部播種完,就打開設施進行灌溉,確保及時出芽。”田海中說。

  年近六旬的田海中,跟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花生、小麥、玉米、紅薯都種過。去年,了解到春玉米市場行情好,老田種植了1156畝新品種的春玉米。“規模化種植,品質優、產量高,加上市場行情俏,一畝地淨收入有4000多元。”田海中說。

  嘗到甜頭,田海中今年又擴大了規模,種植面積增加了6000畝。他算了一筆賬:“成方連片的土地更利於機械化作業,今年擴大規模后,播種春玉米每畝還能省5元,收割、旋地幾項一算,能省將近20萬元。”

  種植規模提升,銷路也打開了。今年春玉米播種前,企業就找上了門。“‘訂單式’種植,種子還沒下地,就有了買家,今年的效益肯定少不了。”田海中說。

  “田保姆”護航,讓種糧省心又省錢。

  眼下,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區張家庄鎮南龍宮村陽鳴家庭農場裡,百畝麥田長勢正旺。“多虧了及時施肥,才沒耽誤小麥生長。”看著滿目的綠色,農場負責人王江濤說。

  前不久,藁城區冬小麥進入施肥季,本該是忙碌的時候,可他卻當起了“甩手掌櫃”:“300畝地都交給了‘田保姆’,比過去輕省多了。”

  “你有土地,我有農機”,擁有60多台噴藥機、收割機等大機械的豐可得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讓農事有托管,種地更省心。“隻要一個電話,機手開著農機、帶著肥料就趕來了。”王江濤介紹,如今種地像“點菜”,耕、種、防、收都能享受全程機械化服務。“拿施肥來說,機器撒得又勻又快,一次能節省4000多元人工費。”王江濤說。

  “從農業生產產前、產中到產后,代耕代種、機播機收、統防統治,農民需要啥,咱就能提供啥。”豐可得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和賓介紹,他們不僅能為農戶提供專業農事托管,還可以提供優質的種子、化肥、除草劑等農資產品,直接送到家門口。

  “我們給周邊4個鄉鎮的農戶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目前合作社每年可累計服務15萬畝農田。”劉和賓說。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種糧收益。目前,全國有家庭農場391.4萬家、農民合作社222.2萬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引領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輻射帶動農戶1.2億多戶。

  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全國現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04.1萬個,服務面積近18.7億畝次,服務帶動小農戶超過8900萬戶。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會化服務,鼓勵區域性綜合服務平台建設,促進農業節本增效。

  優化供給側,延長價值鏈,種糧收益更有保障

  暖意襲人,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剪市鎮喜雨村溫控育秧大棚裡,近9000個機插秧秧盤整齊排布。

  裕康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述兵邊忙活邊說:“這邊是‘中嘉早17’,那邊是‘株兩優39’。”看似相同的秧苗,郭述兵卻能輕易作出區分。在他看來,選好品種是種糧穩收益的關鍵。

  “給你講個道理就明白了。”郭述兵拾掇好秧盤,開始聊起種糧經:當地早稻生長期恰恰是旱澇、高溫和台風多發期,易感染稻瘟病,損失率高﹔另外,一旦收割遲了,還會“牽連”晚稻下種時間,導致晚稻減產。“要想多種多收,必須選好良種。”他說。

  經過幾年試種,郭述兵摸清了各品種的習性。“早稻要穩,所以我把高抗性作為最重要的指標。熟期要早,方便中晚稻下種,還能兼顧口感。”郭述兵說,因為採用了合適的品種,合作社早稻每百斤稻谷可以比普通稻谷多賣8到10元。

  選好良種,還要推進綠色種植。

  在合作社基地的一片低窪區域,農民們正種植綠肥。“這100畝田地勢低、排水不暢、不適合種植雙季稻。”郭述兵說。

  水多是劣勢,但也是發展稻蝦米的優勢。2021年,郭述兵前往湖北潛江、湖南南縣等地學習稻蝦共作技術,從源頭開始綠色種植。“我在品種上選擇了具有獨特風味的‘農香42’,雖然畝產隻有500多斤,但每斤可以賣到普通米幾倍的價格。”

  農產品加工產業做大做強,讓種糧收益有了更多保障。

  “鄰村有家米粉家庭工坊,一斤米做成一斤干米粉,效益翻了一番。”郭述兵說,近兩年,合作社和這家工坊合作,每年生產干米粉3萬公斤。

  “我們已經著手把早稻米加工成米粉、米糖、米餅等食品,回收的秸稈也可以用來制作飼料,又是一筆收入。”郭述兵說,為延伸產業鏈,他在種養區安裝了多個攝像頭,讓消費者可親眼見証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打造種植、養殖、加工、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品牌合作社。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2%,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9.14萬億元、增長3.6%左右。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隨著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給農民,農民種糧將更有奔頭。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14日 18 版)
(責編:衛嘉、袁勃)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