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深海一號”更智能

操秀英
2023年04月17日08:37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深海一號”更智能

從三亞乘直升機飛行大約50分鐘后,記者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看到一抹明艷的黃色。直升機舷窗下方,一座“巨無霸”越來越近,其上方伸出的“鐵臂”,正將一把燃燒的火炬高高擎起。

這就是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台——“深海一號”。3月19日,我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公布獲獎名單,“深海一號”工程項目榜上有名。

4月10日,在習近平總書記連線“深海一號”作業平台一周年之際,中國海油宣布又一喜訊:“深海一號”完成遠程遙控生產改造與調試工作,具備在台風期間保持連續安全穩定生產能力,向全面建成超深水智能氣田邁出關鍵一步。

“大國重器”要用得好

走進總高度120米、最大投影面積相當於兩個標准足球場大小的“深海一號”內部,記者頗為震撼。錯綜密布的管道,24萬個零部件組成的“機器島”——正是通過這裡,水下1500米深處的天然氣源源不斷地輸出,被送到千家萬戶的灶頭。

從跟跑到3項世界級創新、13項國內首創技術的歷史性領跑,“深海一號”實現了我國深水油氣開發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的重大突破。

“大國重器”造得出,更要用得好。

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業公司總經理李勁鬆告訴記者,自2021年6月25日投產以來,“深海一號”安全穩定運行650多天,累計產氣超45億立方米,外輸凝析油超45萬立方米。

“我們自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超深水氣田運維技術體系,解決了一批超深水氣田生產運行難題,被譽為超深水氣田投產后快速達產並保持高產穩產的開發典范。”李勁鬆說。

“深海一號”開發運營團隊沒有止步於此,他們希望“深海一號”更高效、更安全。“如何在台風條件下不停產”,成為團隊攻關的重點課題。

在“深海一號”平台中控室操作平台上,一個“正常/台風模式切換”的旋鈕吸引了記者注意。正是這個旋鈕,讓“深海一號”成為世界首個具備遙控生產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台。

“當台風或惡劣天氣來臨時,我們就切換到‘台風模式’,陸上的控制中心就可以接管平台上的所有操作,不用再停產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千裡之外的遙控成為現實

“正常/台風模式切換”旋鈕雖小,卻來之不易。

“深海一號”穩產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夏秋季節多發的台風。台風嚴重時,員工必須撤離平台,停工停產。投產以來,“深海一號”經歷過7次台風。雖然生產團隊已盡量在最短時間內復產,但他們認為,必須消除這一不穩定因素,最大限度減小因台風關停對下游用戶的影響。

更何況,建一個智能的“深海一號”更是研發設計團隊的初心。

“最初在設計‘深海一號’時,我們就考慮過要裝備這套系統,但由於我們從來沒有開發過超深水氣田,誰也沒有把握。”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力坦陳,超深水半潛式平台結構復雜、所處環境條件惡劣,此前在國際上還沒有遠程遙控生產的成功案例。

“創新就是這樣,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再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李力說。

去年初,在“深海一號”穩定運行大半年后,遙控生產系統被提上日程。

平台總體性能和系泊系統強度、平台穩性、立管和臍帶纜狀態、船體結構整體強度……沒有先例、沒有資料,在遙控生產系統研發中,“深海一號”團隊再次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艱難歷程。

在無數次計算、建模、調試后,研發團隊確定了平台抗風暴吃水安全范圍等關鍵指標,以及涉及270多套相關設備的改造調試方案。經過改造的設備和專門為此搭建的通信網絡,相當於感知各項作業指標的“神經網絡”,陸上操控中心則相當於“大腦”。

“理論上,隻要是有一根網線的地方,都可以遠程操作‘深海一號’的生產系統。”李勁鬆說,“此前進行的三次遠程監控測試和惡劣海況條件下的遙控生產測試表明,‘深海一號’具備了遠程遙控生產能力。”

李勁鬆預計,遠程遙控系統的建成,可減少因惡劣天氣導致的停產時間,預計每年可增加天然氣產量供應超6000萬立方米,可供47萬家庭使用一年。

未來將更“聰明”

在運營團隊的不斷努力下,“深海一號”正在變得更智能、更“聰明”。

在這裡,“遙控”無處不在。

“我們同步開展多種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探索,努力建設超深水智能氣田,打造科技領先的行業示范標杆。”李力介紹道。

通過建立超深水氣田的數字孿生模型,技術專家在基地生產運營中心便可全面了解“深海一號”的運行狀態,對設備故障進行遠程診斷﹔

通過升級聲光探測智能監控設備,“深海一號”將獲得更強的實時感知能力,建立覆蓋水上和水下的立體安防系統﹔

搭建以5G技術為核心的工業物聯網應用場景,平台各種設備可以實現互通互聯,操作人員通過5G終端就能實時掌控能源站的運行狀況……

在李力看來,作為油氣生產設施的“深海一號”,同時也是一個大型的科研綜合實驗平台。

“針對深海油氣資源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半潛式平台船體系泊管理、深海氣藏開發動態監測、深海水下流動性保障、深海生產運營可視化管理等世界級技術難題,我們運用‘深海一號’開展科學實驗研究﹔同時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院校保持密切聯系,共同開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超深水氣田的應用研究。”李力說。

南海風勁波濤涌。“深海一號”,在創新的潮頭高高聳立……

(責編:申佳平、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