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產業觀察

品味春天,看“舌尖上”的產業煥發盎然生機

申佳平 耿志超 方彭依夢 周睿 寧玉瑛 王郭驥 付華周 尚明楨
2023年04月20日09:0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雨生百谷,萬物舒展。春日的大街小巷,人們品新茶、吃鮮餅、嘗野菜,在唇齒間,品綿延鄉思,嘗歷史人文。

地方特色食品產業飽含豐富的“文化故事”和“中國味道”,也是我國食品工業重要發展載體和關鍵增長引擎。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部門提出,推動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擴大地方特色食品影響力。到2025年,“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產業”的地方特色食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近日,人民網記者走訪多地看到,在全國上下“拼經濟”“暖消費”的火熱干勁中,地方特色食品產業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動能。

無錫青團:傳承發展的“春天味道”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 這是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於青團的描述。

青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將艾草、麥苗汁拌入糯米粉中,再填入各種口味的餡料,蒸熟后的青團軟糯可口、清香悠長,一口下去,滿滿都是春天的味道。

圖為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青團。受訪者供圖

一大早,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的食品生產車間,4台大型和面機不停運轉,工人們忙著制作的正是當地的特色青團。

無錫孫府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春華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其岳父一家以經營小吃店為生。售價僅為幾分錢的青團,是當時小店的招牌菜品。“每天早上小吃店幾乎都是門庭若市,不少人隻為吃上一口‘團子’。”

發展至今,孫府青團從幾分錢漲至3.5元/個,生產制造也從小作坊升級到了6000平方米的大車間。通過引入先進的生產設備,不斷調試機器,力求保証機械化生產的青團最大限度保留古法的原汁原味。

在無錫孫府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在制作青團。受訪者供圖

黃春華說,接下來,他打算和當地相關部門對接,把胡埭“狀元故裡、千年富安”的地域特色融入青團生產包裝,讓更多食客既能品味美食,又能了解當地的人文底蘊。

西湖龍井:新茶飄香、供銷兩旺

“白雲峰下兩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每到春茶飄香時,每一位愛茶人全年的惦念與期待迎來綻放,茶農也進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期。

“我們嚴格按照西湖龍井的標准,隻採‘兩葉一心’,葉片肥嫩的品質會更好。”來自浙江衢州的採茶工林阿姨,近十年幾乎每年都來西湖邊採茶。

像林阿姨這樣熟練的採茶工,從早上七點多開始,一直採到下午五點,預計能採4斤鮮葉,約可產出1斤的干茶。“今年的茶葉賣相好、顏色正、大小均勻。你看這葉片多漂亮!”林阿姨一邊說著一邊低頭忙碌。

採茶工展示剛剛採摘的西湖龍井明前茶。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最近,村裡的游客又多起來了,和前幾年的情形大不一樣了。茶樓裡也都是品茶、買茶的客人。”杭州西湖龍井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戚英杰介紹,早在2月4日,今年春茶第一個訂單就來了,比去年整整提早了一個月。目前,茶葉線下預訂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0%,線上預訂也增長了20%。

“以往我們全年的西湖龍井銷量約為4萬斤,今年清明前西湖龍井的銷售量就已達到2萬斤左右了。”戚英杰興奮地告訴記者,他對全年的茶葉銷售充滿信心。

採茶工在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西湖街道龍井村的茶山上採摘西湖龍井明前茶。人民網 方彭依夢攝

英德麻竹筍:“剝皮黃金”打造綠美產業

生長於紅土緩坡和丘陵的“精靈”,吸飽泥土的芬芳,雨水的潤澤,三棵五棵、十棵八棵,爭先恐后地破土而出……在清遠英德,隨著春天到來,大片的麻竹筍開始蠢動萌發。

即將收成的麻竹筍。受訪者供圖

麻竹筍味甘、無毒,主消渴,其蛋白質為天然無污染的優良保健食品。脆筍、玉筍、鳳尾幼筍、筍花、筍尖、筍衣、生筍絲——通過各種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麻竹筍制品,是英德人引以自豪的“剝皮黃金”“蔬中第一珍”。

英德市西牛鎮是中國麻竹筍之鄉,西牛麻竹筍、麻竹葉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22年麻竹筍鮮筍產量約105萬噸,產業綜合產值達40億元,帶動從業人員8萬多人。

筍農在晒筍干。受訪者供圖

據介紹,當地政府結合實際,提出以“以竹為特色,以竹綠美英德”的發展思路,圍繞“打造麻竹筍百億產值產業”的目標,在保護森林的前提下新增麻竹筍種植面積14萬畝的工作目標。

“種竹也是一種‘綠美’體現。而麻竹就是既可“綠美”生態又可以增效致富的植物。”英德市委書記張楊彬表示,以竹綠美,旨在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推動建設富強綠美新英德。

孝感米酒:從“小吃店”到“大產業”

“形似玉梳白似壁,薄如蟬翼甜如蜜。”湖北省孝感市民張先生的一天,從一碗熱氣騰騰的米酒開始。“酸酸甜甜、淡淡微醺,入口有醇厚的米香,這就是春天的味道。”

干桂花、孝感米酒加上湯圓,是一碗甜到心裡的經典搭配。受訪者供圖

米酒又稱甜酒、甜曲酒和浮汁酒,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孝感縣志》記載,米酒“成於孝,始於宋。后多效之,而孝感獨著。”湖北省孝感市盛產優質糯稻,是米酒發源地和國內最大的米酒產地。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開發利用,孝感米酒制作工藝也逐漸走上了一條智能化發展道路,完成了從單一的手工制作向復合型、全產業鏈生產的跨越轉變。在智能化的生產線上,一顆顆晶瑩透亮的糯米,通過傳送帶均勻進入封閉式蒸櫃,蒸煮到位后,與蜂窩酒曲混合,自動發酵。因為有了智能數字化操作系統,米酒的每一個生產環節均可實時精准調溫。

如今,孝感米酒已從地方風味小吃,發展壯大成為一張“城市名片”。孝感市麻糖米酒行業協會名譽會長、孝感麻糖米酒公司董事長肖端武介紹,孝感米酒佔全國米酒市場的份額達85%,帶動糯米種植、加工、銷售等相關產業鏈實現產值高達60億元。不僅如此,當地企業還開發米酒新品,遠銷至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廣西螺螄粉:“嗦”出鄉村振興大發展

“螺螄粉裡浸螺湯,一碗未盡飽肚囊。”四月,廣西柳州螺螄粉生產聚集區,春螺鮮活,米粉飄香。

“我們目前袋裝螺螄粉的日均產能在22萬包左右,月銷量可達700萬包,生產、銷售均有所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增長了25%。”廣西善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生介紹,通過自有專利技術,該公司實現了無人化生產操作,在節約人工的同時確保產品品質,降低能源消耗。

鏡頭轉向廣西柳州市魚峰區白沙鎮白沙村石旦屯,柳州石山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彥志和他的同伴正忙碌著整理土地種植麻竹筍。“今年我們新增種植300多畝,總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6月份就可以採收竹筍腌制酸筍供給市裡的螺螄粉企業了!”黃彥志說。

一碗鮮辣酸爽的傳統口味螺螄粉。受訪者供圖

這些都是廣西柳州螺螄粉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個縮影。

螺螄粉是柳州特色小吃,因其湯料加入螺螄熬制而得名。2014年以來,發源於街邊小攤的柳州螺螄粉,在全產業鏈優化升級的道路上乘風而起,不斷續寫發展傳奇,成為遠銷海內外的“網紅食品”,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帶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據柳州市螺螄粉產業發展中心介紹,2022年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600.7億元,同比增長19.8%,其中,袋裝螺螄粉181.8億元,同比增長19.6%。目前,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種養殖人數達20多萬人,其中,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為1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約為9萬人。

河南小麥:從“中國糧倉”走向“國人餐桌”

四月春日和煦,中原大地麥田青青,田間地頭新綠氤氳。

4月,河南省漯河市臨颍縣石橋鄉田間小麥長勢喜人,到處呈現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受訪者供圖

“你瞧,嫩生生多稀罕人!”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72歲的宋大娘麻利地挖出連根帶泥的薺菜,撣下泥土,扔進一旁的菜籃裡,“回家洗洗,剁碎和餡兒,包豬肉薺菜餃子,好吃著咧。裹點兒面粉蒸蒸,蘸點蒜汁也好吃哩狠。”

吃春餅、蒸野菜,中原人的春季美食有時令的鮮嫩,也總少不了小麥面粉的香氣。

河南是全國小麥主產區,“中國糧倉”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河南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增多,種植面積擴大,產業鏈不斷完善延伸,逐漸走上“世界餐桌”。

“中原糧倉”河南是中國第一糧食加工大省,小麥種植面積8500萬畝以上,小麥產量佔全國四分之一。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介紹,目前,河南省面制品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1200余家,年銷售收入近2000億元,食品加工業已成為河南的支柱產業,生產了全國1/3的方便面、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

4月1日,在思念食品鄭州生產基地立體冷庫前,數十輛冷鏈物流車正有序對接,等待著工人裝載。每日有近300噸的水餃、湯圓、面點等冷凍食品由這裡發往全國。

為進一步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河南省去年提出圍繞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擴大河南糧油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河南小麥加工業體量大,但本土成長起來的知名品牌較少。”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張劍建議,加強對小麥加工企業的支持與引導,按照工業4.0要求推動產業智能化與信息化升級改造,加強人才引進培養和技術開發,生產出更高質量的小麥粉與面制食品,不斷擦亮 “豫字號”品牌。

(實習生陳沛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申佳平、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