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星辰︱撐起航天英雄生命保障傘
撐起航天英雄生命保障傘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醫療救護隊衛勤保障任務紀實
一路轉戰三千裡,雙肩托舉航天夢!
從祖國的心臟首都到無垠的戈壁深處,神舟系列載人飛行任務醫療救護隊,每一次都伴著星光悄然出征,迎著晨曦默默返途,忠誠履行著黨和人員賦予的航天醫療救援任務職責,時刻准備著以一往無前、無懼犧牲的血性膽氣,精益求精、千錘百煉的技術技能,護航航天英雄平安歸來。他們圓滿完成了歷次神舟載人飛行醫療保障任務,扛起護航飛天夢的如山責任。為了迎接航天員安全回家,他們已拼搏了數個日日夜夜——
萬全准備確保萬無一失
神舟載人飛行任務醫療救護隊是一支特殊的隊伍,說它特殊,是因為電視機屏幕上看不見他們的身影,但他們卻始終堅守著航天員生命安全的“底線”。從神舟五號至今,該中心神舟載人飛行任務醫療救護隊已歷經10次神舟號的發射、回收任務。
2022年12月神舟十四號返回后,醫療隊馬不停蹄再次轉入神舟十六號載人發射、神舟十五號載人返回“一上一下”衛勤保障准備中,迅速抽組成立專業有保障、技能有磨礪、崗位有歷練的專項任務隊,投入緊張的備勤備戰准備中。隊伍中既有衛勤任務“老手”陳志明、抗疫黨員先鋒彭星、遠海伴訓模范趙琳,也有衛勤精武標兵孫培鳴、手術技能“達人”孫移坤、急救“小百科”朱明……老中青搭配、梯次銜接。
此次他們瞄准神舟十五、十六號“一上一下”間隔僅5天,任務轉換快、准備時間緊、保障要求高、凌晨作業難的實際,反復研討任務保障特點、難點、堵點,形成“抗疲勞、防差錯”6大類93種醫療救治預案,構建優化了一整套衛勤救護程序。
“醫療救護系統設置機載和車載兩個平台,一旦航天員‘被動出艙’甚至更大的意外發生,這兩個平台都會在最快時間到達返回艙執行搶救任務。”醫療救護隊領隊高俊峰介紹道。救護平台上,設備多達1500余件,抗休克藥、抗中毒藥等57種急救用藥隨時備用,還有28個急救手術包,甚至將設置齊全、裝備精良的ICU搬到了直升機上,可以在第一時間開展手術。
“習主席指出,打仗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打保障。作為醫療救護隊,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就是打勝仗,隻要存在0.01%的危險,我們就必須做到100%的准備。”神舟載人飛行任務醫療救護隊隊長顧建文介紹道。主著陸場涵蓋沙漠、丘陵、湖泊、戈壁等復雜地形,為順利完成任務,率隊到達著陸場的這些天,顧建文一刻也沒有休息。他帶領醫療隊員乘坐直升機機動1800公裡,飛越巴丹吉林沙漠,全面考察地形地貌,細致完善救治方案,實地調研后支醫院應急醫療准備情況。
針對航天員乘飛船著陸時最可能出現的傷病,專家們都一一進行了應對設計。比如,沖擊、碰撞、高溫、燃燒等各種物理性損傷,氣體中毒、減壓病等,都必須立即進行止血、包扎、固定等醫療救護。為此,醫療隊專門針對缺氧、臟器損傷、化學中毒、顱腦損傷、外胸損傷和肢體損傷等多種復雜傷病,分別制定了詳細的施救方案,而且具備了航天員一旦出現多種傷情狀況下的及時救治能力。
科學保障隻為平安歸來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復雜、難度最大、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小小的差池、失誤都可能對航天員造成巨大傷害,我們必須全力守好航天員健康平安的堅實防線。”從神舟五號載人航天試驗任務開始,這支醫療隊順利完成歷次航天員醫療救護保障任務,每一次任務的成功,都離不開一批批醫療救護隊員們嚴謹細致、不斷探索的腳步。
神舟五號,首次航天救護,他們依靠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縝密的邏輯推論,填補了航天醫學救護“0”的空白﹔
神舟七號,首次採取“一機盯一人”的辦法展開施救,為拯救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
神舟十一號,首次冬季返回,他們開展野外低溫微光條件模擬急救演練,在-18℃的冬夜每小時進行戶外實測,最終探索出一整套極寒條件下增溫保溫辦法和救治措施﹔
神舟十二號,首次開展飛船待發段、上升段、在軌飛行段和返回搜救段的全過程醫療救護保障,針對航天員在軌時間刷新最長紀錄,系統梳理形成十種典型傷情救治原則,達成專家共識。
神舟十四號、十五號,首次“太空會師”,非正常情況返回可能陡增,面對新要求新挑戰,醫療隊員再次向醫學高地發起沖鋒,並圓滿完成任務。
盡管醫療救護專家們經過多批次近二十年的艱苦訓練、反復磨合,早已練就一整套精益求精的急救處置措施,從搶救技術、藥品准備到醫療器械都已達到一流的水平,所能想到一切航天員有可能遭受的傷病都做了充分的准備,但是,為了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他們仍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總希望再想全一點、想深一點、想細一點。
針對每次載人航天醫療救護任務不同、人員不同、在軌時間不同、返回窗口期的氣候環境不同,醫療隊員們把每次任務都當作一個嶄新課題進行攻關。為確保任務圓滿順利,隊員們全面評估神舟十五號返回任務安全風險,修訂完善《航天員極端條件下醫療救護實施預案》等12種處置預案。曾參加過神十四醫療救護任務的普通外科醫生孫培鳴介紹,航天員可能出現的醫學問題主要有空間運動病、心腦血管病症、感染性病症、各種疼痛以及發生概率很低的燒傷、急腹症等醫學急症,飛船返回段和著陸后,工況異常情況下航天員有可能發生著陸沖擊損傷、體力消耗過大、疲勞過度等,“萬一出現緊急情況,就必須爭分奪秒,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為此,隊員們集思廣益,反復修改不下10余次,最終完善了載人飛行任務醫療救護方案、著陸場醫療救護保障實施方案、航天員可能發生的意外傷情及急救流程等內容。
“這是目前國內非常先進的骨髓腔穿刺槍。”隊員孫曉微介紹道。為提高急救能力,在不斷創新優化保障流程和治療方案的同時,醫療隊還更新配備了全新的除顫監護儀、呼吸機、吸引器和骨髓穿刺槍,相繼引進添置了數字式胸腔引流系統、可視喉鏡、背負式碳纖維氧氣瓶等設備。醫療隊員周君君介紹,醫療隊所用設備均按三套配置,加配一套備用﹔所有用電設備均配備三塊備用電池,保証續航時間﹔所有設備均配備操作流程卡片,每名隊員均熟練掌握。
百煉千錘甘做無名英雄
救護隊每次演練中都力求精益求精,隊員們知道,盡管自己千辛萬苦做好了准備,真正用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就是這幾乎是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他們也要避免發生。通過反復、全程、實打實的演練,對實戰中出現的問題和各種可能反復研討,救護隊員們才將一切應對舉措爛熟於心。
緊張、系統的演練幾乎都在深夜進行。隊員們生物鐘都打亂了,睡覺成為一種奢望,但隻要“演練開始”的命令下達,一個個便立刻精神抖擻投入戰斗。
“報告指揮員,發現01號、02號、03號救援目標,迅速開展查核。”隻見醫護隊員們俯身站在機艙門口,從15米的高處一躍而下,沒有一個打退堂鼓。
他們首先將模擬航天員抬到鏟式擔架上,迅速作出病情判斷后,立即護送進入救護直升機。孔祥鍇發出指令,趙琳輸送氧氣,朱明開始心電監測,高曉佩建立靜脈通道……。經初步驗傷,按照原定救治程序展開急救……演習於第二天上午10時結束,返回駐地,大家立刻顧不上休整,又迅速對演練進行復盤。
航天員在軌時間長,著陸場地質條件復雜,這一系列情況導致傷情出現概率增加,醫療救護困難加大,必須苦練醫療救護技能,及時到達、迅速診斷、有效處置。
醫學急救“白金10分鐘、黃金1小時”,針對可能出現的飛船返回偏離落點,落在沙漠、山地、湖泊,搜救直升機無法降落,車輛無法進入的情況,為快速到達著陸地點,醫療救護隊員每天隨身攜帶艙前急救設備堅持訓練六七個小時,負重在沙漠、山地中奔跑,爭取最短時間展開緊急救治。夏日戈壁驕陽似火,風沙彌漫,訓練一天下來,隊員們耳朵眼裡都是沙土,臉上脖子全是泥印,一個個都成了泥人。茫茫大草原記錄了神舟載人飛行任務醫療隊員們一次次醫療救護空地協同演練、全域協同演練的身影……
苦練醫療救護技能是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大家不分專業、不分領域,比著學、爭著練。用於病重或戰場急救中的骨髓輸液系統的使用,平時很少接觸,醫療救護隊專門買來羊骨頭練習。骨科醫生齊紅哲邊實踐邊為大家講解操作要點,大家很快掌握了操作技巧。心血管內科醫生毛帥為大家培訓了便攜超聲的使用及緊急心包穿刺操作技術。醫療救護隊像戈壁灘上的 “駱駝刺”迎風斗沙,磨煉在緊急情況下的快速應急救護能力,頑強奮戰在醫療救護保障第一線。
多年來,為載人航天任務保駕護航的神舟載人飛行任務醫療救護隊員們,總是默默無聞、甘居人后。隊員們說:“希望自己的隊伍永遠是一支‘用不上’的隊伍。”盡管沒有人希望現場醫療救護最終能派上用場,而正是這些幕后的無私奉獻才使得航天員們的生命安全變得更有保障。
記者:董戈 高川 馬慧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