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之變:從空城到天文城
【深瞳工作室出品】
採 寫:實習記者 蘇菁菁
策 劃:劉 莉 李 坤
5年前,這裡還荒無人煙。現在,7家科研單位總投資近20億元的35台望遠鏡已在賽什騰山落戶。高速建設的天文觀測基地讓冷湖這個西部小鎮重獲新生,這背后是天文學家與當地政府的“雙向奔赴”。
站在海拔4200米的賽什騰山C區,天色湛藍,灰黑色的山川溝壑縱橫,山頂的殘雪泛著銀光。
賽什騰山位於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鎮。在這裡,東半球首個世界級天文觀測基地正拔地而起。
眼前,一輛大型吊車正緩緩吊起一台紅色的望遠鏡支架。名為落下閎—SONG的望遠鏡將通過這台支架調節俯仰角,以此探索恆星的內部結構,從而深化人類對宇宙與生命起源的認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冷湖基地首席科學家鄧李才是這台望遠鏡的負責人。此時,他正興奮地忙碌著,和團隊成員一起將支架放入到天文圓頂中。
不遠處,一輛輛卡車運載著線纜與工控機駛向用於太陽磁場精確測量的中紅外觀測系統(AIMS)望遠鏡項目區。或遠或近處,一個個白色圓頂的望遠鏡點綴在蒼涼粗粝的山間。
5年前,這裡還荒無人煙。現在,7家科研單位總投資近20億元的35台望遠鏡已在賽什騰山落戶。
高速建設的天文觀測基地讓冷湖這個西部小鎮重獲新生,這背后是天文學家與當地政府的“雙向奔赴”。
發掘:與世界一流台址比肩的觀測條件
站在賽什騰山腳下,繁星滿天。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這裡的星星像是被“釘”在夜空中,不會‘眨眼’。“星星不會‘眨眼’意味著這裡大氣穩定度優秀。”鄧李才解釋道。2017年底,鄧李才和團隊來到冷湖,他們預感到這裡或許能做出星空的文章。
隨后,從2018年起,他們用3年多的時間在西北荒涼的戈壁、高海拔的山間摸爬滾打,監測測量各種數據。2021年8月,在冷湖發現世界一流天文台址的論証發表在《自然》雜志,引發國際關注。這意味著,這裡擁有整個東半球最優質的光學天文觀測條件。
冷湖鎮人煙稀少,目前的常住人口約為600人。初夏的清晨,鄧李才戴著墨鏡,駕駛皮卡,與團隊成員從鎮區前往賽什騰山。車輛飛馳,粗粝的戈壁灘從兩旁匆匆掠過,前方的荒漠一望無垠,西北獨有的雄渾壯闊盡在眼前。
鄧李才性格直爽,總是神採奕奕,完全看不出他已經快60歲。從北京輾轉飛抵敦煌,再從敦煌開車250公裡到冷湖鎮,這段旅程很“折騰”,但鄧李才每個月都要體驗兩三回。
6月7日,他再次來到冷湖,開展落下閎—SONG望遠鏡的安裝和調試工作。
5年前,這台望遠鏡還在距離冷湖455公裡處的德令哈天文觀測基地,而賽什騰山還是一座野山。
一切變化源於希望為望遠鏡找尋新去處的科學家們以及希望為冷湖尋求發展機會的當地政府。雙方的相遇,為中國天文學的發展碰撞出巨大的驚喜。
2017年,德令哈城市發展步入快車道,光污染與粉塵污染嚴重影響著望遠鏡的觀測能力。落下閎—SONG望遠鏡急需一個“新家”。而此時,冷湖政府也正在為發展謀新路,他們希望將星空資源作為發展契機。時任冷湖行政委員會副主任的田才讓找到鄧李才,希望向天文學家尋求利用星空的良策。
優秀的天文觀測台址往往建在高山之巔,以此減少大氣中物質成分對天體信號的吸收。此外,台址還需遠離人造光源,保証夜空晴朗、空氣干燥。視寧度代表著觀測站區域上空大氣的穩定程度,被稱為大型光學望遠鏡的生命線,因為大氣不穩定會導致星像模糊,影響光學望遠鏡分辨率的上限。
為了在國際天文學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2000年,我國啟動了中國西部天文戰略選址計劃,尋找符合上述條件的天文觀測台址。冷湖雖被看好,但卻並未進入候選名單——因為它毗鄰塔克拉瑪干沙漠,風沙會對天文帶來不利影響。
“但沙塵會隨海拔增加而顯著減少。冷湖的賽什騰山海拔比較高,沙塵應該不是一個問題。”后來的長期監測表明,鄧李才的推測正確,實際測量數據顯示賽什騰山上空氣潔淨,滿足觀測需要。
2018年1月,鄧李才和團隊開始了針對冷湖賽什騰山4200米的定向選址。
賽什騰山脈地勢崎嶇,為了完成勘測地形、記錄晴夜、測量視寧度等一系列工作,鄧李才和團隊必須征服這座野山。
第一次攀登賽什騰山脈時,鄧李才與田才讓選錯了路,沿著山脊攀了上去。山脊風大低溫,地勢極端陡峭。“那是對生命的挑戰。”鄧李才回憶道。
第二次爬山時,為了標記路線,鄧李才團隊與田才讓專門帶上噴漆沿著爬過的山坡做標記。遠處山巒起伏,身后卻已是萬丈深淵。
一行人就這樣一步一腳印,克服寒冷與高原反應,突破體力極限,硬生生蹚出了一條上山的路。
彼時,賽什騰山上沒有電、沒有網,隻有山腳下的3G基站。“在這種環境下,只是因為天氣差,觀測設備就可能‘失聯’。所以,我們需要不停地爬山去維護設備、裝新設備,更精准地完成數據統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員楊帆回憶起當時的經歷說。
楊帆是鄧李才團隊的重要成員。2018年7月19日晚,他獨自留在賽什騰山,在地面對選址點的視寧度進行測量。那晚,賽什騰山視寧度的統計中位值是0.79角秒。
看到數據,楊帆“樂瘋”了。
“視寧度是天文台址的關鍵參數,能低於1角秒,就非常棒了。更何況,那時視寧度設備所需的10米塔架還尚未建好。”楊帆說,“等塔架建成后,數據會更好。”
第二天一早,楊帆拿著手機在山上四處“瘋跑”找信號,隻為快點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團隊。
經過三年的監測,數據顯示這裡的視寧度與公認的世界頂級天文台——美國夏威夷天文台、智利帕拉納爾天文台基本持平。
不僅如此,冷湖台址區域的優質晴夜時間佔比達70%,每年天文觀測可用的時間達300天。此外,這裡常年寒冷多風、干燥少雨,滿足世界一流天文台址的基本條件。
對於選址工作,最重要是監測數據的連續性、可比較性和透明性。為此,鄧李才和團隊選取了國際認可的天文檢測設備,並搭建了網站,實時公開所有原始數據。
“冷湖的光學天文觀測條件和國際頂尖台址不相上下,這在東半球非常少見。如果能夠建成一個大的光學天文台,我相信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整個亞洲,都很有幫助。”北京大學天文學教授吳學兵評價道。
建設:讓浩瀚星空成為城鎮轉型突破口
在距離賽什騰山70公裡左右的荒漠中,有一片荒廢的建筑群。建筑群內街道寬敞,房屋排列整齊,已在風沙的侵蝕下成為殘垣斷壁。沿著街道行走,曾經的書店、電影院、郵局和銀行依稀可辨。街道盡頭,有一處廢棄廠房靜靜地佇立在荒漠之中,廠房上寫著“冷湖油礦”。
冷湖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上世紀60年代,冷湖是全國著名的四大油田之一,“到柴達木去,到冷湖去”的口號一度響徹全國,冷湖最繁華時有近十萬人,車輛來往不息,熱鬧繁華,被稱為“西北的小香港”。
然而,隨著石油開採量的減少,石油工人撤離冷湖,當地人口越來越少,曾經的冷湖市變成了冷湖鎮。2020年,鎮上常住人口僅有200余人,接近空城。
如何尋求冷湖發展的新機遇?這是當地政府持續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2015年,田才讓調任冷湖負責建設工作。他是藏族人,十分謙和,黑黢黢的臉上總挂著笑容。此前,他曾擔任海西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
田才讓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冷湖鹽湖資源豐富,冷湖政府一直將工作重心放在鹽湖這一第二產業上。
“但鹽湖相關工業企業面積大,一般在500多平方公裡,鹽湖距離冷湖鎮區還有100多公裡。企業內部的員工在鹽湖附近生活,對冷湖鎮區的發展帶動有限。”田才讓說。
如何讓人留在冷湖?當地政府將目光轉向第三產業。美麗的星空成為政府尋求發展的突破口。為了依托星空資源發展文旅產業,田才讓不斷咨詢天文學家,從而結識了鄧李才。從此,冷湖與天文結下不解之緣。
鄧李才深切地感受到,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的建設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全情投入。
2017年12月,距離鄧李才與田才讓的第一次相遇僅過去不到5個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西華師范大學和海西州政府簽訂了《冷湖地區大型光學望遠鏡台址遴選計劃四方協議》。
協議約定,海西州政府將為選址提供經費支持,並制定相關政策,對冷湖地區可能的光污染進行嚴格限制。選址工作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和西華師范大學共同完成。
2018年4月,從冷湖鎮前往賽什騰山選址點的道路施工工作啟動。18個月后,37公裡的砂石路修建完成。
2018年5月,海西州政府領導協調出動直升機,運送選址人員第一次到達選址點。此后的兩個月內,直升機保障了更多基建材料和測量設備順利上山。
“沒有直升機加持,選址工作並非不可以進行,但完成的時間會至少延遲1年半﹔沒有地方政府和地方干部的全情參與,冷湖天文台選址什麼時間、什麼條件下開始就會是未知數。”鄧李才感嘆道。
今年1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成為我國出台的第一部暗夜星空保護地方性法規。條例規定,暗夜保護核心區是指以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總體發展規劃選址用地幾何閉合區域邊界向外50公裡內的區域。
冷湖鎮的鎮區被全部劃定在這一區域內。這意味著,未來冷湖鎮的光源種類和亮度將受到嚴格控制,所有戶外固定夜間照明設施的照射方向應當低於水平線向下30度。
“這部法律出台的過程並不輕鬆,很多產業都為此做出了讓步”。海西州人大常委會主任才讓太說。
據介紹,此前,暗夜保護的核心區內原本布局了新能源項目,項目已經初步啟動。然而,新能源項目中的風電設施對光學天文觀測有嚴重影響。為此,當地政府與相關單位、企業經過了多輪溝通。最終這批項目重新進行了選址,搬離暗夜保護核心區。
“當時青海省委常委王衛東表示,冷湖光學天文觀測條件在國家層面屬於稀缺資源。無論如何都應把這片區域盡可能保護下來。這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立法的進程。”田才讓說。
發展:牽手天文奏響冷湖新生之曲
天文觀測基地正在成為冷湖的金名片。
依托天文資源和當地的雅丹地貌,2017年8月,冷湖啟動了火星小鎮計劃,打造以科學為核心、以科普科幻為輻射的文創旅游基地。2019年3月,冷湖火星營地一期項目進入試運營。在營地,游客可以模擬登陸火星,完成戈壁徒步、尋找水源、搜尋物資等“火星任務”。每當夜幕降臨,火星營地的“領航員”還會帶著游客找到最佳星空拍攝地。
冷湖火星小鎮常務副經理袁振民告訴記者,今年火星營地的預訂已經排到了10月,越來越多的游客和天文愛好者選擇來這裡旅行。
數據顯示,今年1—5月,冷湖鎮接待旅游總人數31600余人,旅游總收入約為1580萬元,其中,火星營地共接待了21000余名游客。當地預計,2030年冷湖將接待游客過百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將超過4億元。
除了文旅產業,圍繞天文觀測基地,冷湖還在培育天文科技產業與航空航天產業。
天文科技產業主要是為“落戶”冷湖的望遠鏡提供完備的運行維護保障服務。“我們目前已經與南京、北京的多家望遠鏡運維服務企業對接,未來望遠鏡的鍍膜、圓頂加工制造、天文數據存儲、計算等,都將在冷湖科技創新產業園區內進行。”冷湖科技創新產業區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曹春林說。
航空航天產業專注可回收火箭的研發、總裝與測試。由於冷湖擁有廣袤的無人區,常被選作火箭發射實驗地。2019年,全國首個可回收火箭發射試驗在冷湖獲得成功。2022年,全球首次臨近空間空基平台火箭也在冷湖成功發射。曹春林介紹,未來冷湖將新建一個探空火箭發射場,建設火箭總裝調試車間,為各類亞軌道火箭發射提供火箭組裝、調試和試驗場所。“這些科技產業的聚集發展,將帶動當地人口持續增加。預計5年后,冷湖的常住人口規模將增長7到10倍。”曹春林說。
夜裡9點,行走在冷湖鎮區中,路燈暗淡,泛起悠悠白光。還有幾家小飯館開著門,飯館內座無虛席,就餐的顧客中,有專程來到冷湖旅游的游客、在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工作的施工團隊和調試安裝望遠鏡的天文學家。大家有說有笑,十分熱鬧。
5年前的冷湖可沒有這樣的景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懷柔太陽觀測基地主任鄧元勇還記得自己幾年前剛來冷湖時的感受,“我很擔心,冷湖有一天會不會徹底沒人了。那時還想在冷湖舉辦學術會議,但完全沒有食宿條件。現在可不同了。”
李女士是冷湖鎮一家酒店的前台,2020年,她從西寧來到冷湖工作。“我姐姐在冷湖生活。聽說冷湖在建天文觀測基地,旅游業也比較有前景,所以我3年前就來了。”李女士告訴記者,最近一個月,她所工作的酒店基本滿房。在她看來,冷湖最大的變化是人多了。
“天文觀測基地確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冷湖。他們來這裡工作、消費,促進商業發展,增加就業,盤活了冷湖鎮的整體發展。”田才讓說。
未來的冷湖將更加熱鬧。但常住人口與游客的增加,是否會讓冷湖走上德令哈的老路,影響天文觀測?對此,天文學家們比較樂觀。
“的確,曾經很多天文觀測台址,都曾因城市發展、燈光與粉塵污染而重新選址。”鄧元勇說,“但是冷湖不同。從選址開始,鄧李才團隊和當地政府就在不斷推動暗夜保護的措施。現在還出台了我國第一部暗夜保護地方性法規。”
在鄧李才看來,冷湖交通不便,來一趟十分不易。他覺得那些“長途跋涉”來這裡的游客,會懂得暗夜星空保護的意義。
鄧元勇相信,事在人為。“隻要依照規定執行暗夜保護的相關要求,就不會影響觀測質量。城鎮的‘人氣’對觀測也有積極的一面,能夠帶來更優質的后勤保障。”
“隨著更多基礎設施建設和進一步測試的開展,相信未來的冷湖將成為國際光學天文研究的重要基地,成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培育原創性科學成果的重要策源地。”鄧李才信心滿滿。
冷湖,這座高原上的西部小鎮就這樣在荒蕪中崛起,在向著宇宙星辰進發的路上,奏響了自己的新生之曲。
短評
天文正熱,冷湖不冷
從籍籍無名,到聚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天文觀測基地,冷湖充分挖掘“美麗星空”這一自然稟賦中的科技價值,將“空城”轉變為“天文城”,為資源枯竭地區的成功轉型積累了經驗。
2022年,青海省海西州政府立足冷湖星空資源優勢,提出到“十四五”末,將冷湖打造成以“天文科技和航空航天”產業為核心的科技產業示范基地,和以“科技、科幻、文創、科普”為特點的世界級科幻文創旅游目的地。
如今的冷湖,賽什騰山上顆顆“白球”建設火熱,火星營地“一艙難求”。從科幻文學獎到火星音樂節,冷湖不冷,因科技重煥生機。
冷湖並不是孤例。在貴州,依托FAST中國天眼,平塘縣一躍成為集天文科普、宇宙探秘、文化交流為一體的“天文小鎮”﹔在海南,依托文昌航天發射場,龍樓鎮打造國際航天城,推動發射區和旅游區同步規劃建設,正在發展融太空體驗、科普教育、航天研學、國際會展為一體的航天旅游新業態。
其實,每個城鎮都有自己特有的資源,這一資源可能是自然賦予,也可能是文化傳承,其中或許就蘊含著某種科技密碼,隻待管理者的慧眼發掘。一旦充分使用這個密碼,城鎮將獲得全新的發展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