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定保護紅線 守護生態“綠線”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官廳水庫兩岸綠樹成蔭,碧波蕩漾,游客如梭。懷來縣目前已劃定600多平方公裡的生態保護紅線,佔全縣面積超過30%,這讓官廳水庫等重要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保護。
官廳水庫的變化是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的一個縮影。“圍繞生態安全,我國首次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在陸域和海域實際劃定面積合計約319萬平方公裡。”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在近日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說。
7月17日至18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強調,要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切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作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態保護模式,為全球生態保護貢獻了中國方案。
首次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生態保護紅線是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劃入紅線。通過劃定紅線,明確了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
根據自然資源部公布的數據,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不低於300萬平方公裡,佔陸域國土面積的30%以上,海洋生態保護紅線不低於15萬平方公裡。生態保護紅線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態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等區域,覆蓋了絕大多數草原、重要濕地、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態系統,以及絕大多數未開發利用的無居民海島。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說,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覆蓋了所有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和生物多樣性分布關鍵區。據初步測算,劃定后的生態保護紅線,涵蓋了約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90%的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95%的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得到了保護。
從各省份的具體情況看,有的省份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比例超過50%,有的省份不到10%,這是與各地的自然地理格局、自然保護地面積等相匹配的。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今后還會陸續擴大陸域和海洋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說,之前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時,也為之后覆蓋范圍的調整預留了“窗口期”,比如有些礦產資源開採合同到期或面臨資源枯竭,將不再繼續開發,未來這部分區域可能會納入生態保護紅線,這將使生態“破碎化”現象得到有效緩解,大大提高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為提高區域生態功能發揮積極作用
為什麼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王志斌解釋說,生態保護紅線更注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和維護國家、區域生態安全,通過國土空間規劃來實施管控,對人為活動准入實施正面清單。
今年5月發布的《貴州省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辦法》規定,對生態保護紅線內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實行差別化政策。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核心保護區以外的區域,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
目前,結合《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編制,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已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並上圖入庫,作為項目用地、用海審批的依據。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后,對提高區域生態功能發揮了積極作用。去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聯合對寧夏2020—2021年生態保護紅線內的生態狀況變化、年度保護成效進行了評估。從數據變化可以看出,寧夏全區及各縣(市、區)的植被覆蓋度有所提升,間接提升了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主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高吉喜說,我國生態保護紅線保護的類型、綜合程度已經比自然保護區更為全面。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可以將各種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或生境都納入保護范圍,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提高了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完整性,物種棲息地或生境的連通性也得到了加強,如此一來,生態廊道效應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也隨之提升。
我國生態保護紅線的成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倡議入選聯合國“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15個精品案例,“生態保護紅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制度創新”案例,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中的特別推薦案例。
30余顆“天眼”緊盯“過線”行為
紅線劃定難,嚴守更難。在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工作中,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立項,生態環境部組織建設的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已投入業務運行。”王志斌說,平台綜合利用30余顆國內外衛星資源,聚焦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自動化掃描和識別地表的局部變化,及時監測預警生態破壞風險——累計發現各類人類活動圖斑3萬余個,提供生態破壞問題線索2000余條,形成了支撐和服務全國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的衛星“天眼”。
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還形成了生態保護紅線“一張圖”,以及“人類活動監管、生態狀況監測評估、生態破壞問題會商決策”3條業務鏈,實現了生態保護監管信息化、智能化、業務化運行。在平台上可以查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面積、紅線片區個數、紅線圖斑個數、紅線面積以及比例等基本信息,並綜合利用“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監測技術手段,自動化掃描和識別地表生態變化,及時監測預警生態破壞風險。平台在發現疑似生態破壞問題后,還會及時與地方溝通核實,開展會商,督促問題查處整改等。
“在做好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上線和業務化運行基礎上,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會將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升級到2.0版本,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將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氣候變化、‘雙碳’監測評估等業務應用聯動起來。”高吉喜說。
目前,全國已有19個省份建成省級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或具備監管能力,一些省份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人類活動加密遙感監測,啟用移動核查系統和移動監管手機App。為加強監管,各地還結合實際細化了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規則。截至目前,浙江、江西、上海、山東、安徽、四川等地已出台了管控細則,其他大部分省市也已經在征求意見或即將出台管控細則。
依托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生態環境部指導天津、河北、江蘇、四川、寧夏等地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王志斌說,經過兩年實踐探索,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工作已形成生態破壞問題“監控發現—移交查處—督促整改—移送上報”的工作機制和流程,壓實了地方政府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主體責任,為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常態化監管提供了經驗借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