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在養老社區,找到了一輩子追求的安全感 

2023年07月25日15:44 |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小字號

原標題:一輩子追求的安全感,在養老社區找到了

  清晨7點,90歲的華奶奶已吃過早飯,一個人坐在護理站,等著“媽媽”上班。

  她不清楚“媽媽”在這裡具體是做什麼工作的,也不記得“媽媽”的名字,但她知道,隻要遇到危險,感到恐懼,“媽媽”一定會無條件信任、幫助她。

  “昨天夜裡又有人闖進我房間了!”見到胡春草時,華奶奶一把攥住了她的胳膊,身子湊過去,小心翼翼地說。

  胡春草已經不記得是第幾次遇到這樣的狀況了,她是大家的家·北京友誼城心社區(以下簡稱“友誼社區”)的護理員,同時還是友誼社區認知症專區(以下簡稱為“專區”)的負責人,而華奶奶就是她在專區裡照料著的一位老人。

  有困難,就找粉色制服

  認知症,是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導致的大腦功能衰退,又被稱為認知障礙。

  調研顯示,我國認知症老人達1507萬,受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困擾的老人有3788萬。結合北京大學報告顯示,90 歲以上老年人是MCI高發期,為23.5%。隨著老人認知老化過程與認知能力下降,老人會逐步進入輕度、中度和重度認知症狀態。

  華奶奶已經處於從輕度向中度過渡的階段。

  友誼社區是大家的家專門設立的國內首個以“腦健康”為主題的認知症友好社區。社區為了更好地照護認知症老人,開辟了第3層作為認知症專區,所以通常入住社區的認知症老人,會在專區裡接受專業康養服務。

  而去年12月,胡春草第一次接待華奶奶及其家屬,卻是在基礎照護區。入住當天,老人表現出崩潰大哭和掌摑自己的激越行為,精神狀態量表(MMSE)等專業測試結果均不佳。但盡管如此,家屬也很難接受老人患有MCI。

  “這是大部分家屬都會有的階段”看著愧疚與無奈夾雜下的家屬,最終,胡春草選擇了一種更為婉轉的方式與他們溝通,“通常情緒波動期是1-2周,我們先看看波動的原因是不適應新環境,還是認知症”。隨后,華奶奶才轉入專區居住。

  在專區,每個老人的房門口都有一個結合老人專業背景和愛好的個性化記憶箱,房間的裝飾也會與家屬協作,盡量還原老人熟悉的生活環境。大家的家希望以此重復老人對自我身份的認知記憶,同時肯定和鼓勵老人的興趣,讓老人更有歸屬感。

  華奶奶曾是電影學院化妝專業的老師,她的房間,大多與電影元素相關。剛開始的幾周裡,華奶奶幾乎不社交,抗拒參加任何活動,躲在房間看電影是最常做的事。

  陪華奶奶看了幾天電影后,胡春草發現,老人並不在意劇情,更關注服化道。於是,胡春草找來高溫絲、人造毛發等材料,她想嘗試找到華奶奶感興趣的工作。

  拿到這些基礎材料后,華奶奶第一次露出了對某件事感興趣的神情。先用卷尺測量模特頭圍,用卡紙剪出模型,再計算針數……一針一線,華奶奶可以不聲不響、怡然自得地繡上一整天。

  胡春草知道,干預老人病程的機會來了。她開始賦予老人工作職責和社交身份,“我們的話劇需要一位服化道專業指導,您得幫我們共同完成創作”。在得到如此重要且擅長的分工后,華奶奶每周五都會准時參加話劇創作。所謂的話劇創作,其實是專區應用國際前沿照護技術,聘請舞動治療師和音樂治療師,對認知症老人制定的預防和延緩認知症發展的非藥物干預手段。

  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后,華奶奶開始給工作人員取各種家人的稱呼,並分享“隱秘的事”。胡春草每次聽到華奶奶說房間有人潛入時,都一遍遍了解事情經過,並以陪伴、隨叫隨到等的方式讓老人安心。胡春草覺得,安全感是眼下最真實的情感需要,無論如何,都盡量千方百計去滿足。

  同樣需要營造安全感的,還有華奶奶的鄰居,82歲的文奶奶。文奶奶的焦慮在於,總覺得有人偷東西。在入住友誼社區之前,她就因“被盜”而換過三次養老社區。

  在友誼社區,文奶奶也“丟”過一件藍色長裙。在事發的第一時間,胡春草選擇先肯定文奶奶的判斷,並且和老人聊起了長裙的來歷。文奶奶不自覺說起了已故的丈夫,從相遇到相戀,婚后,又如何與婆婆融洽相處……而這件“丟失”的長裙,就是當年婆婆送給她的。

  胡春草馬上意識到,長裙的意義更在於背后所附帶的情感價值,“長裙找不到了,她就會想到老伴不在了,現在衣服也沒了,什麼都沒有了”。

  基於經驗,胡春草知道,老人應該是把長裙小心放在了某個角落,但她沒有直說,而是請安保師傅幫忙假扮警察,最終找出長裙。

  安全感作為人的一種主觀感受,有時不能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構建,特別是面對這些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老人。如今,老人們雖然已經很難分清工作人員的姓名,但他們知道,有困難,就找粉色制服。無論他們提出什麼樣的想法,粉色制服們都會給予肯定和重視。老人的家屬,也通過專區的護理人員,更能走近老人的內心。

  除了認知症老人,面對更龐大的養老群體,大家的家護理團隊也在發揮他們的專業能力,營造家庭氛圍,讓老人們的晚年生活沒有遺憾。

  歌聲越過社區的圍牆

  “魁信,我愛你”“我也愛你,哈哈哈。”

  在今年情人節這天,90歲的鄭魁信給老伴沈呂英寫了一封親筆信,信中寫道“走過近70年,你給了我最大的愛”。看過信件的沈呂英,鼓起勇氣,學著用年輕人的方式說出了人生第一句“我愛你”。

  1952年,在國家大規模的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的背景下,鄭魁信就讀的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並入同濟大學,與沈呂英成為了同窗。因欣賞彼此的專業能力,很快,兩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就走到了一起。

  1958年,忙於興建鐵路的沈呂英,與即將遠赴蘇聯學習航空勘測技術的鄭魁信“抽空”結了婚。婚后不久,兩個人就開啟了常年的異國生活。

  1980年,鄭魁信受鐵道部組織專業設計院委任,赴日本研修。而在國內的沈呂英則在武漢、石家庄等地,留下了鐵路修建工作者的身影。

  鄭魁信曾到鐵路工地探望過沈呂英,中國鐵路從無到有,都是在山裡一步步走出來的,沈呂英的工作環境十分艱苦,住土草棚,喝河水,因為需要親手測繪,一兩個月就走廢一雙鞋,腳磨得不成樣子。離開鐵路一線后,沈呂英進入國家機關,在許多重大交通建設工程項目驗收中,都留下了寶貴經驗和工作成績。

  每每提到沈呂英,鄭魁信都不由得心生欽佩。因常年異地,總想找機會彌補生活遺憾的鄭魁信,入住大家的家·北京朝陽城心社區(以下簡稱“朝陽社區”)后,看著時常彈鋼琴的妻子,有了組建樂隊的想法。

  去年,鄭魁信在朝陽社區康樂團隊負責人江淑一的幫助下,組建了一隻“大家的家吟游採詩人電聲樂隊組”。沈呂英負責鋼琴,鄭魁信負責吉他,另兩位老人負責小提琴和指揮。隊員平均年齡81歲,常有生病缺席。誰要是不能排練了,老人們就會互相安慰鼓勵,並且把相應部分用配音頂替,等老人歸隊,再重新排練。

  一周集體排練3天,老人們私下還會加練。就這樣,一個月下來,這隻用iPad作曲、合奏的電子樂隊,演出了第一支歌謠——《友誼地久天長》。

  去年10月,他們還給過生日的鄰居們表演了五月天的《倔強》。這首充滿力量的搖滾樂,通過直播的形式,翻越過養老社區的圍牆,傳達到了更遠方,打破了社會對老年人群體的想象。

  有如文集所寫,“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除了這些喜歡熱鬧,愛好舞曲的老人,還有些老人偏好寧靜,但也想盡綿薄之力,為更多人帶去歡樂和價值。

  為此,朝陽社區組織了“大家夢想課堂”活動,邀請老人根據自身專業和經歷,通過雲課堂給山區小學的孩子傳授知識。86歲的陳佳洱,是我國核物理學家、加速器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主動擔任“大家夢想課堂”講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每周講一節物理課,激發孩子們對物理的想象和好奇。

  截至目前,“大家夢想課堂”已覆蓋10個省市的偏遠地區學生,共開設4個主題,21節課程。朝陽社區通過這樣的活動,將擁有豐富知識和閱歷的老人與象征著新希望的孩童串聯起來,讓老人與社會之間的紐帶更強。透過孩子們清澈、明亮的雙眼,老人們也因自己老后依然能發揮余熱,給孩子們帶去知識和希望,心裡有說不出的自豪與力量。

  “用生命的終點回看人生”

  “與老人們相處久了,會收獲一種‘用生命的終點回看人生’的視角,更加體會,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一段圓滿、真實的人生旅程”江淑一通過在養老社區的工作,開始對生命本質有了全新思考。

  而胡春草也通過這些老人,得到了愛的能量。“你辛苦啦,靠在我的肩膀休息會兒吧”認知症老人們,有的已經忘記自己是誰,但還在不斷施展善意。這些善意,是胡春草堅定走下去的信心。

  大家的家作為大家保險旗下專業養老品牌,就是這樣,從2019年至今,4年來通過一個個養老社區,一步一個腳印,為這裡的老人和工作者提供家的溫暖。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事關生命尊嚴,體現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如何讓老人生活得更幸福,與每個人都有直接關聯。

  為了讓更多人的老后生活更有幸福感,大家的家發揮大家保險優勢,在業內首個提出“城心養老”模式,將養老社區都選址在臨近醫院、商圈圍繞的鬧市區。他們希望,聚集更多更有能力的人,讓老人臨近醫療,親近子女,更近人間煙火,時時享有與家人“一碗湯的距離”,擁有更強安全感。

  當越來越多專業人士和企業加入養老領域,相信,未來人們的老后生活環境和質量也會更多元,更值得期待。

  走出大家的家城心養老社區,站在街道對岸,重新凝望這片世外桃源。在這個社區,人們以一種看似架空,又無不觸及社會各個角落的生活體驗,安撫了這裡的老人,拓寬了這個時代人們對晚年的想象,更進一步凝結了人與人之間的眷戀。(文中華奶奶、文奶奶為化名)

(責編:曹淼、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