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報告顯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吸收13億噸二氧化碳 約佔全球十分之一

人民網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趙竹青)7月26日,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能力持續增強,基於衛星的同化反演結果表明,過去10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平均每年吸收了13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吸收了13億噸二氧化碳,約佔全球十分之一。
報告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牽頭,南京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等國內相關優勢單位和骨干力量共同開展,針對全球碳計劃評估中碳收支不確定性最大的化石燃料與工業碳排放、土地利用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共三個分量,部署了11個相關專題。
報告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並未得到有效控制,過去10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增長約千分之六的速度持續升高,即便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趨勢仍未顯著降低。過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損毀趨勢並沒有得到遏制,森林面積持續減少,全球土地利用變化平均每年產生約32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僅次於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其中,中國實施了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工程,中國土地利用變化為淨碳匯效應、每年固定了近4億噸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能力持續增強,基於衛星的同化反演結果表明,過去10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平均每年吸收了13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吸收了13億噸二氧化碳,約佔全球十分之一。全球陸地土壤有機碳儲量也呈逐漸增加趨勢,過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了約13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中國實施了大規模保護性耕作和生態管理舉措,中國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約佔全球四分之一。
衛星遙感正在成為新一代、國際認可的全球碳盤點方法,可定量監測人類活動或生態系統與大氣間二氧化碳的交換情況。報告顯示,中國碳衛星不僅可以實現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高精度觀測,還可以同化反演全球和主要國別的淨碳通量,即陸地與大氣之間的二氧化碳淨交換量。當國別或全球尺度的淨碳通量等於或小於零時,就達到了國家或全球碳中和目標。經過中國碳衛星同化優化計算的全球淨碳通量估算偏差大幅縮小,將年淨碳通量估算偏差從43億噸二氧化碳降低到4.7億噸。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天院院長吳一戎介紹,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我國將於2025年發射下一代碳衛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地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將進一步提高我國國產衛星在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人為源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等方面的監測能力,為全球碳盤點和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提供中國自主的科學數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