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速覽環保“成績單”:維持高水平核安全 今年將淘汰多種新污染物

2023年07月28日08:46 | 來源:中國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發布丨速覽環保“成績單”:維持高水平核安全 今年將淘汰多種新污染物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7日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第21場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有關情況。

化解過剩產能 發展生態環保產業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加強生態環境源頭預防,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

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全國共劃定了約4萬個環境管控單元,從而為高質量發展明底線、畫邊框。在強化項目環評保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嚴格生態環境准入管理,守牢了高質量發展底線。健全生態環境法規政策標准,加強生態環境督察執法,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項目盲目發展。截至去年底,全國共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鋼鐵約3億噸、水泥4億噸、平板玻璃1.5億重量箱。

強化環境質量改善和碳排放協同管理,推動實施結構減排。全國燃煤鍋爐和窯爐從近50萬台降低到目前不足10萬台,減少燃煤使用量4億多噸。北方地區完成農村散煤治理3700萬戶左右,減少散煤消費量7000多萬噸。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6.8億噸鋼鐵產能完成或正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淘汰老舊及高排放機動車輛超過3000萬輛。

大力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項目開發(EOD)創新試點,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去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22萬億元,已經成為綠色經濟的重要力量。

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健全優化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形成共保聯治的良好格局。深化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命名了6批468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18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PM2.5平均濃度下降57% 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從2013年到2022年,我國在GDP翻了一番的情況下,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減少了93%,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在2013年是89.5微克/立方米,去年降到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由58天降為僅3天,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價為“北京奇跡”。

到去年,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達到87.9%,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長江干流連續三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維持高水平的核安全 解決核電低放廢物處置問題

我國是核能核技術的利用大國,大陸地區現有運行和在建核電機組77台,居世界第二位。多年來,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狀況總體是良好的,未發生過國際核與輻射事件分級表二級及以上事件或事故。去年,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對全球387台運行機組進行了綜合指數排名,有74台滿分機組,其中我國大陸地區就佔了37台。在今年的《核安全公約》締約方大會上,各方認為我國實現和維持了高水平的核安全,業績顯著。

建立由行政機關、派出機構、技術支持單位“三位一體”的核安全監管體制。對核產業全鏈條從嚴審評許可,頒發了AP1000、“華龍一號”等全球首堆許可,對核設施選址、建造、運行、退役全生命周期從嚴監管,對重點核設施實行24小時駐廠監督。去年底,完成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三年行動,累計檢查6141次,對發現問題拉條挂賬、逐項督促整改。

建成全國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核設施監督性監測、應急監測“三張網”,布設了1835個監測點位,實時獲取和發布輻射環境數據。完善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體系,指導建成了三支快速支援隊伍以便及時有效處置核事故。建成投運國家核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建成龍和處置場,解決我國核電低放廢物處置問題。

全面推動新污染物治理 實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管控措施

去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全面推動落實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篩選4000余種具有高危害、高環境檢出的化學物質,開展生產使用情況摸底調查,逐步掌握分布情況。將國際上已經禁止和限制使用,且在我國仍有生產使用的化學物質優先納入評估計劃,對其開展全生命周期的環境風險評估。印發《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2023年版)》,對14種具有突出環境風險的新污染物,實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管控措施。

用於生產學生書包、塑膠跑道、兒童玩具等的短鏈氯化石蠟,將在今年年底淘汰。今年還將淘汰國際上關注的全氟化合物中的兩大類,並對全氟辛酸類實施用途限制,禁止用於防水防油的服裝、烘焙紙、胃鏡管等。目前,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經印發了省級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 扭轉侵佔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趨勢

印發實施《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暫行)》等,開展全國、重點區域、生態保護紅線等五個層面的監測評估,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監管三方面制度。同時,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行動,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

充分利用衛星資源、航空有人和無人機、地面固定和移動巡視監測等手段,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質量監測網絡。重點圍繞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開展生態質量監督監測,提升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截至目前,發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問題5000多個,5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省份生態破壞問題79個。

通過兩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公開曝光涉及生態破壞、影響到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案例87個,長江、黃河警示片揭露了生態破壞問題226個,有力推動了一批突出生態問題的解決。如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問題得到徹底整治,舊址變成了公園綠地﹔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裡,一度消失的普氏野馬重回“故鄉”。另一方面,通過“綠盾”行動,推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重點問題94.24%已經完成了整改,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重點問題數量和面積實現了“雙下降”,基本扭轉了侵佔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

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 查處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

針對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利用和處理問題,以及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環境違法案件多發頻發的態勢,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檢、公安部連續四年開展打擊兩類違法犯罪行為專項行動。四年來,全國生態環境部門共查處涉危險廢物和涉自動監測數據違法案件19982起,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3667起。

發布10批80起涉危險廢物和自動監測數據造假的環境違法犯罪典型案件。如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破獲49人利用網絡平台跨省處置鋁灰污染環境案,涉及江蘇、山東、浙江三省6個地級市,累計處置涉案鋁灰8226噸,18人分別判處有期徒刑最長的五年、最短的七個月,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形成了有效震懾。今年1月,我們會同最高檢、公安部,對3起第三方服務機構在環評編制、驗收監測、機動車檢測等領域弄虛作假的重點案件實施了聯合挂牌督辦,嚴肅查處了以山東錦華案為代表的一批環評造假案件,山東錦華案是查處和判決的環評領域犯罪第一案,進一步強化了震懾效應。

針對執法檢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相關省份高度重視,成立整改領導小組,召開督辦調度會、推進會,推動突出問題的全面深入整改,同時舉一反三,組織多部門開展聯合檢查,防止類似問題反復發生。在專項行動中,地方對於涉嫌違法犯罪行為堅持追根溯源、深挖擴線,有效斬斷了非法利益鏈條,倒逼行業規范全鏈條管理,逐漸強化行業自律共識。

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為全球減排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成為引領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力量。宣布了“3060”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宣布了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啟動和穩定運行了全球最大的碳市場。

中國作為主席國,成功舉辦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推動達成了具有歷史性的兼具雄心又務實平衡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作為最早簽署和批准《公約》的國家之一,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好於全球平均水平。全國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到陸域國土面積的18%,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超過了30%,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

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已經突破了13億千瓦,裝機總量超過了煤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在建核電裝機規模均屬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保有量達1620萬輛,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中國向全球提供了5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設備。由於風能、光伏等再生能源在我國的技術進步和大規模應用,大大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本。2021年,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成本較2010年下降約82%,風電裝機成本下降了35%-40%,不僅為推動中國的綠色低碳發展,也為全球的減排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與沿線3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與31個國家共同發起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已經有43個國家的150多個合作伙伴。建設了“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台,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培訓了120多個國家3000多人次的環境管理人員和專家學者。開展“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39個共建國家簽署了合作文件,通過援助氣象衛星、光伏發電系統,幫助他們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發布了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指南,對項目實施提出了明確的環保要求。我國企業在承建海外項目的過程中,引入了先進的環保理念。比如,加納集裝箱碼頭工程項目在建設期間,建立了“海龜孕育中心”,孵化放生1萬多隻小海龜。在中老鐵路建設過程中,為保護象群生存家園,多次延長隧道、以橋代路。

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 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域覆蓋

黨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大將“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兩步走”的目標。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未來五年,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按照黨中央部署,黃潤秋介紹,生態環境部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持續研究美麗中國建設的指標體系,錨定到2035年美麗中國基本建成的目標,研究分階段戰略安排。突出“美”為核心導向,將系統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同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機結合起來,宣傳、推廣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案例。去年以來,我們已相繼推出了18個美麗河湖、8個美麗海灣典型案例。專門出台關於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江蘇、四川、河北等省份努力探索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模式。

“今后五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黃潤秋表示,將著力打造美麗藍天、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山川,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美麗省份、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域覆蓋,營造共建共享美麗中國的生動畫面,繪就美麗中國的更新畫卷。(記者 彭瑤)

(責編:趙竹青、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