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
智慧建造 擴容提質 提升能力(產經觀察·走進重大工程一線①)
建設中的蘭州中川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航站樓全景。 |
筑路架橋、鑽山入地、追風逐日,今年以來,交通、能源、水利等領域重大工程扎實推進,展現了中國建造、中國制造的高超能力,也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提升了基礎設施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有力支撐。
本版今起推出“走進重大工程一線”系列報道,帶大家了解重大工程項目的進展,感受中國建設者的勤勞與智慧。
——編 者
甘肅蘭州,絲路重鎮,滔滔黃河穿城而過。
黃河以北50千米處,一片“鋼鐵黃河”波光閃耀,即將成為支撐“空中絲路”的新樞紐。它就是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
作為國家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同時也是甘肅民航史上規模最大的民航機場工程,蘭州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建設進展如何,有什麼亮點?日前,記者進行了採訪。
躍上新水平
T3航站樓面積達40萬平方米,蘭州機場年設計吞吐量將提升到3800萬人次
7月上旬,記者來到蘭州中川國際機場。登上觀測台,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現場如火如荼,一座巨大的“鼎”形建筑盡收眼底。
“這就是機場新建的T3航站樓,建筑面積達40萬平方米,比現有T1和T2航站樓的總和還要大4倍多。”指著前方蜿蜒伸出的四條指廊,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航站樓工程項目執行經理錢路瑤告訴記者,每條指廊長336米至422米不等,外形曲線柔和,取“九曲黃河”之意,主樓的銀灰色屋面鑲嵌著22個天窗,每個面積有400平方米,就像黃河泛起的漣漪。
機場正前方是另一棟主要建筑——綜合交通中心,它在周圍綠化帶的映襯下,構成我國傳統飾物“如意”的造型。“設計之初,我們就注重將甘肅人文特色充分融入建筑當中。”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現場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何有善補充道,“甘肅省的版圖像一柄‘如意’。”此外,絲帶狀的換乘中心被綠樹環繞,仿佛沙漠裡的“絲路綠洲”,讓旅客一到機場就能感受到濃濃的甘肅氣息。
“如意”內部,別有洞天。這座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的綜合交通中心,是全國首個落實空鐵(軌)換乘流程優化的綜合客運樞紐,匯集了公路、鐵路、航空等多種交通方式:地下20米深處,連接著蘭張三四線鐵路,設計時速250公裡﹔地下11米深處,預留了地鐵站台﹔地面上,則是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的停車樓,從新建的機場高架橋乘車前往市區,耗時將從現在的1小時縮短至半小時。
為何要擴建航站樓和綜合交通中心?
“現有機場設施已跟不上快速增長的旅客出行需求。”何有善解釋道,蘭州機場T1、T2航站樓的年設計吞吐量為1000萬人次,隨著西北地區旅游、商貿活動日漸活躍,機場服務能力趨於飽和。到2019年,年旅客量已超過1500萬人次,硬件設施不足的短板逐漸凸顯。
經過多方論証,2020年9月,總投資達330多億元的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破土動工,至今累計完成投資264億元,佔總投資的79%。“蘭州機場的年設計吞吐量將提升到3800萬人次,更好滿足旅客出行需要。”何有善說。
應對新挑戰
解決巨大屋蓋吊裝、支護樁和工程樁“一樁兩用”等建造難題
同步提升48個籃球場大小的屋蓋﹔為直徑超過60米的雙曲面支撐柱安裝“龍骨”﹔在22米深的“峭壁”下打樁作業……蘭州機場T3航站樓和綜合交通中心體量巨大、造型獨特、結構復雜,建造中遇到了許多罕見的難題。
“我們聚眾力、集眾智,積極運用新技術、突破新工藝、創造新工法,在攻堅克難中積累建設先行經驗,在高效實踐中收獲一批創新成果。”機場三期擴建工程航站樓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欒蔚說。
——智慧建造,廣用新技術。
走進T3航站樓三層,灰色的鋼結構屋蓋猶如一張巨網,覆蓋在國際出發廳上面。
這片屋蓋面積達2萬平方米,相當於48個標准籃球場,重達3500噸,是2000輛越野車的總和。“你可能不信,我們將這個龐然大物一次性提升,隻用了6個小時。”欒蔚頗為驕傲。
吊裝如此巨大的屋蓋,難度極高。欒蔚解釋說,屋蓋是多層網狀鋼結構,安裝施工時,要設置50多個提升點,將它提升18米,就像在空中“搭積木”,稍有不慎,就可能歪斜、散架。更難的是,屋蓋中間高、四邊低,還是不規則的雙曲面造型,這就要求提升速度和轉角角度各不相同,又要協同配合。
為保障一次成功,現場運用了大量新技術。先是預拼裝。屋蓋由3.8萬個杆件拼裝而成,它們外形相似,但有細微差別。施工方使用三維模型來生產杆件,使尺寸精准無誤,且每根杆件都標有二維碼,對應拼裝位置等信息,大幅提升准確率。
再是智慧提升。提升前,使用專業軟件進行模擬,反復優化提升點的速度、角度,篩選最佳方案。
提升后,還有智慧監測:屋蓋內設有600多個健康監測傳感器,裂縫、變形等數據能實時上傳,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
——安全高效,創造新工法。
步入T3航站樓一層國際到達廳,地面光亮整潔。一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人造“峽谷”。
航站樓工程項目技術主管許遷遷介紹,由於高鐵線路要從地下貫穿T3航站樓,因此要在站廳中線挖一道22米深、245米長、14米寬的基坑,用來建高鐵隧道。為了不耽誤工期,隧道施工的同時,還要同步搭建航站樓一層的混凝土結構。
“垂直基坑相當於20多米深的峭壁,更何況它上面就是航站樓主樓。基坑越深,對主樓的梁、柱、板等結構影響就越大,必須確保不發生晃動或位移。”許遷遷說,當時有200多名工人在底部作業,安全保障要求極高。
地下地上同時開工,對成本管控也帶來挑戰。按傳統工法,需要先給基坑打一排臨時支護樁,待隧道完成后,再打永久工程樁,用於支撐航站樓的混凝土結構。這樣一來,時間會多花80天,成本也會增加2倍。
經過勘測,隧道支護樁和航站樓工程樁的位置基本重合。建設團隊創新實踐,走出一條“一樁兩用”“永臨結合”的新路。為增強承載能力,他們將每根樁的直徑從0.8米加粗到1米﹔為確保經久耐用,制作工程樁的混凝土添加了抗硫酸鹽、抗滲水的新配方﹔為防止位移,工程樁深入地下40多米,並在基坑上方橫向固定上百根粗鋼管……一系列新方法,將工期縮減25%,並形成1項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
“當前,我國不少新建或改擴建機場都要融合多種交通方式,我們形成的建設經驗可為類似工程提供借鑒。”許遷遷說。
——恪守匠心,突破新工藝。
T3航站樓以南1公裡處,是飛行區新建的4號下穿通道。這類通道在三期擴建工程中共有4條。建下穿通道需要開挖涵洞,建完后,為恢復地面平整,就要進行土方回填。
“對於土方回填,機場工程的施工要求高於其他工程,這也是飛行區工程質量控制的關鍵點。”甘肅路橋高架橋及落客平台項目經理魏明禮說,一般工程回填后,土壤會產生2至6厘米的沉降,形成地面錯台,而在蘭州機場工程中,下穿通道上方就是飛機滑行道,若有明顯錯台,可能影響飛行安全,因此,沉降必須控制在3毫米以內。
從厘米級到毫米級,為“抹平”看似不起眼的錯台,建設團隊下了苦功。魏明禮介紹,近20米厚的土層,以前按30厘米一層回填,如今精細到15厘米一層,填了130多層﹔為壓實橋背、牆背的邊角地塊,還要用小型壓路機結合平板夯機壓一遍﹔整體壓實之后,再用高速液壓夯機繼續補強。
精耕細作,促成高標准施工質量。經過測量,新工藝的壓實度提高2個百分點,沉降量壓縮至3毫米以內,達到飛機滑行道通行要求。
發揮新作用
將提供“四型機場”優質服務,助力區域發展和擴大開放
“3年多來,我們克服高海拔、風沙大、氣候寒冷以及疫情等重重困難,集中攻堅,航站樓建設創造了137天內完成5093根工程柱的新速度,最高峰時,每2平方米就有1人在施工,最終,航站樓主體結構提前33天完成任務。”錢路瑤說。
目前,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主體施工全部完成,轉入機電安裝和室內裝修階段。數十家參建單位正合力沖刺,力爭在明年10月建成運行。
擴建后,蘭州機場將成為集無縫換乘、綠色景觀、商貿業態、休閑娛樂於一體的現代化機場,保障能力、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將來,旅客還沒進T3航站樓,就能體驗到‘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的‘四型機場’優質服務。”機場信息部副部長徐遠征展望起擴建后的新場景:旅客抵達綜合交通中心,使用平板機器人自助泊車﹔進入航站樓,安檢櫃台刷臉通過,托運行李在線查詢﹔漫步樓內,燈光、供暖、空調分區節能控制﹔登機時,近機位率80%以上,登機橋遠程操控、自助接機……
機場擴建,將帶來多重經濟社會效益。
看當前,有利於穩就業、擴投資。何有善算了一筆賬:建設高峰期,工地務工人員超過1.3萬人,為當地解決了大量就業需求。除了拉動傳統基建投資,機場還添置了一大批專用設備,包括行李系統、安檢系統、新型登機橋、牽引車等,國產化率超過90%。
看長遠,擴建后的機場輻射更廣,助力區域發展和擴大開放。甘肅旅游資源豐富,但過去由於交通不便、景點分散,難以提升區域旅游整體吸引力。今后,蘭州機場將增加旅游航線,連接敦煌、嘉峪關、張掖等更多景點,構建起1.5小時“旅游圈”,為旅客暢游大西北創造便利條件。
蘭州機場擴建后,國際航線開發能力和航空貨運能力也將提升。“未來,絲綢之路‘空中走廊’基礎更牢,將與周邊公路、鐵路等多種交通方式形成合力,助推甘肅乃至西北地區臨空經濟再上新台階。”何有善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9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