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筑牢產業體系基底

人民網記者 羅知之
2023年08月03日14:1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關鍵標志。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工作重點之一。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推動鞏固延伸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穩步邁進。即日起,人民網推出系列報道,巡禮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挖掘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中孕育的新活力新動力。

在安徽六安的一座地下鐵礦山,幾百米深的巷道中,不見滿臉黑灰的礦工,隻有大型無人化礦車轟隆作業。礦車的“駕駛員”則在“寫字樓”一般的井上生產車間中手握遙杆遠程操作,實現了產業工人從“藍領”變為“白領”。

在江蘇宜興,污水處理廠“變身”資源工廠,一改過去“高耗能、高排碳、無資源回收”的弊端,在污水變直飲水的處理全流程中同步實現污泥生成沼氣發電,沼渣變“沃土”。

在全球市佔率領先的精密微型刀具研制企業中國五礦所屬深圳金洲公司,研發團隊突破傳統工藝設計,開創新型微小刀具磨削工藝,在不到2年時間裡接連成功研制出直徑0.01毫米的超細微型鑽頭和直徑0.01毫米極小徑銑刀,一舉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在該領域受制於人的局面。

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在制造業中佔比超過80%,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直接關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今年5月,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勢所趨,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我國傳統產業正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

中國五礦自主研發制造的極小徑銑刀鑽針。受訪者供圖

中國五礦自主研發制造的極小徑銑刀鑽針。受訪者供圖

強化高端發展 培育傳統產業新動能

多年以來,我國紡織業依托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完備的產業體系優勢、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在歷史的針線中織就千年錦繡。

近年來,為踐行制造強國戰略,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紡織業堅持以智能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為代表的產品創新,持續推動品質提升與應用邊界延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隻要在這邊一刷卡,想要出哪一缸布,它就從倉庫裡自動取出來,全部是無人化操作……”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迎豐科技公司印染車間,看不見污水,聞不到異味,處處干淨整潔,顛覆了大家對傳統紡織印染行業的印象。

近年來,紹興注重科技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紡織產業再升級。2022年,柯橋大紡織實現產值1296億元、增長7.6%,佔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5.8%﹔紡織品出口超1000億元、佔區出口總額的77.7%。

目前,中國紡織業已形成全球規模最大、最完備的產業體系,生產制造能力與國際貿易規模長期居於世界首位,是世界紡織服裝供應鏈穩定運轉的重要支撐力量。

“沒有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就沒有經濟的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付偉表示,應當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解決傳統產業發展不規范、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有待提升的現狀。

重慶市政協副主席丁時勇認為,在當前新產業革命背景下,市場需求將更加個性化與多樣化,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是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升級。

近年來,為了適應消費升級、國內產業政策調整和國際局勢變化,傳統產業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轉變經營方式,通過自我革命推動自身轉型升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鋼鐵行業干熄焦、燒結余熱發電等技術逐漸普及,石化行業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等大型化裝備應用水平持續提高,水泥行業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平均單線規模提升至3605噸/日以上,電解鋁行業新建項目全部採用400KA以上電解槽技術,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建成了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主導產業總產值達20萬億元。

突出智能轉型 厚植傳統產業新優勢

吉林長春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焊裝車間內,機器人焊裝車輛零部件。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

吉林長春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焊裝車間內,機器人焊裝車輛零部件。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

“作業中,請注意!”中國一汽紅旗繁榮工廠內部,無人物流小車像長了眼睛一樣,在車間穿梭自如配送零部件,看到前方有人,它會發出這樣的提示音。

工廠內,自動送料機、智能上下料機械臂、全自動沖壓機等代替了人工,有條不紊地執行著指令,工作人員實時掌握著機器工作狀態及完成度。

據了解,繁榮工廠內部自動化率較高,擁有28台機器人和95台無人搬運車的總裝生產線,能夠實現油車、油電混動和新能源汽車不同類型生產任務的兼容。如此龐大的生產工廠,在運用數字孿生、車間級中控機系統后,可以實現裝配過程及檢測過程全數據採集,實時檢測每一個車間的工作情況,定位至生產線的每一個細節,關鍵工序100%防錯。

“智能制造不只是自動控制,還意味著在軟件的支持下能夠進行自主分析判斷。從人找數據變成數據找人。”中國一汽工程與生產物流部副總經理張曉勝表示,數字化轉型的目的是通過數字化來提升業務效能。所以,要讓數字化在具體的應用場景中對具體業務起到效能提升的作用,支撐企業向智能制造轉型。

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變革是大勢所趨,隻有不斷深化智能升級、補齊產業短板,才能在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中厚植產業新優勢,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今年以來,制造企業改造升級需求不斷釋放,我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涌現出不少創新亮點。”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介紹,截至目前,各地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近8000個,基本完成了數字化轉型﹔209個探索了智能化升級,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經過轉型,這些示范工廠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了20.7%,生產效率平均提升了34.8%,產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碳排放平均減少了21.2%。

如何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發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姚磊認為,智能化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賦能支撐作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系統化改造升級,構筑起智能化轉型的新優勢,全面支撐新型工業化發展。具體來看,一是要以應用為驅動,加快產業智能化轉型步伐﹔二是以技術為支撐,夯實產業智能化發展基礎﹔三是以生態為關鍵,激發產業智能化創新活力。

堅持綠色低碳 鍛造產業競爭新支撐

重型燃氣輪機作為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需要諸多學科理論和多工程領域交叉發展,是國家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進步的重要標志。

太行110重型燃機。受訪者供圖

太行110重型燃機。受訪者供圖

太行110重型燃機作為國內首台自主研發及制造生產的重型燃氣輪機,已經在中海油深圳電廠累計示范運行突破一萬當量小時。與同功率火力發電機組相比,一年可減少碳排放超過100萬噸,聯合循環一小時發電量超過15萬千瓦時,可以滿足15000個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

燃氣輪機發電是替代火力發電的綠色方案,通過能源有效利用,可大幅降低碳排放,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太行110重型燃機正在深圳現場開展低排放燃燒室整機試驗,目前已經滿足國家NOx排放小於25ppm排放要求,為實現綠色、低碳、環保的能源新要求不懈努力。

綠色制造是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由之路,也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一場“綠色革命”的浪潮正在掀起,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將綠色發展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立足之本。

數據顯示,我國綠色低碳產業蓬勃發展。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產量全球佔比均超過70%,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42.4%和44.1%,綠色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所長趙衛東提出,在取得進展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推動傳統制造業綠色化發展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要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關鍵。充分考慮生產力、能源、資源的綜合平衡,注重有色金屬、鋼鐵等行業生產力布局與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原材料產地等相匹配,把治理生態環境與促進產業轉型發展結合起來。推進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產業有序轉移和承接,打造一批低碳轉型效果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構建有利於碳減排的產業布局。”趙衛東說。

奮楫者先,創新者強。堅守底盤、持續升級、沿著新型工業化道路穩步前行,傳統產業將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堅實基礎,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有力支撐。

相關閱讀: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系列報道

1、鞏固延伸優勢產業 打造“中國智造”新名片

(責編:羅知之、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