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從沙坡頭科學治沙探索中看到什麼

王炳堯 張志山
2023年08月26日09:1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環保筆談】

20世紀50年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地段,騰格裡沙漠的積沙高大綿延,自然條件極為惡劣,而連接包頭至蘭州的包蘭鐵路卻要穿越於此。在這樣險惡的條件下,能修筑鐵路嗎?為攻克這一科技難題,1954年1月,由鐵道部第一設計院趙性存工程師等人組成的沙漠鐵路尖兵隊來到了沙坡頭,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沙漠鐵路觀察站。次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治沙小分隊,同沙漠鐵路觀察站合並,正式創建了我國首個野外長期綜合觀測研究站——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以下簡稱“沙坡頭站”)。

近70年過去了,一代代科學家在這裡前仆后繼、嘔心瀝血,反復試驗研究,提出“以固為主、固阻結合”的沙漠鐵路防護體系建設理論與模式,保障包蘭鐵路60余年暢通無阻。在長期的沙漠科研工作中,治沙人也逐漸鑄就出“不為名利、忍耐寂寞、勇於創新、寬容失敗、勇戰沙魔”的可貴精神。

從沙化土地治理到植被重建和生態恢復,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治沙使命和要求,沙坡頭的科學家們始終走在創新的前沿。建站初期,面對史無前例的鐵路沙害防治,老科學家們攜手當地干部群眾,潛心研發了舉世聞名的“草方格”沙障,並篩選出合適的固沙植物種,提出“以固為主、固阻結合”的交通干線沙害防治理論與模式,開創了我國乃至世界沙化土地治理的先河。20世紀60年代起,沙坡頭站在我國最早開展沙漠植物遷地保育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逐步引種國內外沙生植物300余種,建成300余畝沙生植物遷移保育基地,為我國沙化土地治理儲備了豐富的種質資源。至21世紀初,沙坡頭站建成我國沙區最早的水量平衡觀測場和蒸滲儀,系統開展了固沙植被建植后的水量平衡研究,形成“以水定植、水量平衡”的人工植被建設理論和技術體系,為不同生物氣候帶沙區人工植被建設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2010年以來,沙坡頭站又提出“土壤生境恢復是生態系統恢復的根本”這一論斷,同時開始人工生物土壤結皮的固沙技術系列研發,實現了提速增效,革新了沙化土地治理模式。

多年的持續研究,使沙坡頭站“以固為主、固阻結合”的治沙模式逐漸走向世界舞台,從塔克拉瑪干石油公路防護體系的建立、敦煌莫高窟頂部“六帶一體”防護體系的形成,到馬裡共和國防護體系的建立等,無不凝結著科學家的智慧與心血。治沙需要長年在野外工作,於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以沙坡頭為家,無私奉獻著他們的青春和熱忱。著名植物學家、“動態植物學”創建者劉慎諤,作為建站導師,不顧自身年事已高,帶領治沙小分隊從沈陽來到沙坡頭指導建站工作,同年輕學者一起渡黃河、爬沙山,走遍北方所有沙區。老一輩林學專家李鳴岡是沙坡頭站首任站長,他遠離妻兒,一頭扎進沙窩,把半生精力都傾注在沙坡頭的科研事業上。蔣瑾本是蘇州人,為了治沙事業,自願從江南來到沙坡頭,獨自蹲守毛茨灘林場育苗,為生物治沙把好壯苗第一關。石慶輝作為歸國華僑,把家安在中衛,扎根沙漠從不言苦。他說:“繁華城市可能讓人迷戀,但不是祖國需要我的地方。祖國需要我治理沙漠,這裡是祖國的寶地,是母親身上的一塊肉,我能為治沙工作作點貢獻,也就心安理得了。”

經過近十代科研隊伍的努力,沙坡頭人不僅從理論和實踐上論証了無灌溉條件下生物固沙的“中國模式”可行,還從近70年的科學研究中總結出科學治沙的原則,即“治理沙害,而不是治理沙漠”。

我國長期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我們更需要強調以科學為引領:一是急需從過去大規模、大面積、廣泛發動群眾的“人海戰術”,逐漸過渡到以科學技術為指導、以科學原理為准則、以科技工作者為排頭兵的科學沙漠化防治﹔二是大力弘揚沙坡頭站科學治沙的奮斗精神,讓扎根大漠的科技工作者發揮專長、勇挑重擔﹔三是在沙區生態工程建設中,牢記科技先行,切實推進“技術本土化”“技術體系化”“設備現代化”“技術產業化”,為世界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先說技術本土化。不同國家、地區間的生態環境、立地條件不同,存在的問題也不同。荒漠化防治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因地制宜、因害設防。比如,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草方格的用材可以是稻草、麥草、蘆葦或枝條,再選用、培育當地的治沙物種並合理搭配,探索適合當地的荒漠化治理措施。

再說技術體系化。沙坡頭站近70年的防沙治沙實踐証明,單項技術措施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需要將多項技術整合起來發揮綜合效應。例如,敦煌莫高窟頂部防護體系的構建思路就是“六帶一體”防護體系,即前沿阻沙柵欄帶、草方格固沙帶、植被阻沙固沙帶、人工戈壁帶、空白帶、崖面化學固沙帶。

還有設備現代化。隨著科技進步和勞動力價格上漲,“人海戰術”已不再適用大規模、大面積的荒漠化治理工作,需要進一步研發新型防沙治沙設備和材料,實現工廠化生產、機械化施工,減少人力和材料成本,提高治沙效率和效果。

最后說技術產業化。目前研發的不少防沙治沙技術具有一定“門檻”,如人工生物土壤結皮技術,需要進一步推動相關技術產業化,以便當地技術人員掌握利用。當然,這一舉措也會帶來就業機會,造福當地民眾。

(作者:王炳堯、張志山,分別系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工程師,站長/研究員)

(責編:王震、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