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出新意,來這裡品非遺之韻
夏末秋初,82歲的穆忠民跟著華陰張香玲老腔皮影藝術團四處演出,忙得不亦樂乎。
穆忠民是華陰張香玲老腔皮影藝術團裡年齡最長的成員,主要負責演奏。他從小就對音樂感興趣,自學板胡、二胡、月琴演奏。參加工作后,他一直在宣傳、廣播和旅游部門工作,業余參加一些藝術劇團的演出,在當地小有名氣。
2000年穆忠民退休后,憑借自己的演奏技藝,召集了幾位退休的朋友,組建了一個老腔樂隊。“最火的時候,我們受邀請去大唐西市和咸陽表演過呢。”穆忠民自豪地告訴記者。
后來有一個劇團成員去世,劇團成員年齡普遍偏大,穆忠民兒子不讓他組團演出了。他開始偶爾參加一些其他老腔劇團的演出,專職演奏樂器。在2016年,穆忠民加入了華陰張香玲老腔皮影藝術團。
穆忠民(左二)在渭南市非物質文化展示傳習館表演。 人民網 吳德鋒 攝
華陰老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已有兩千余年歷史。隨著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對其文化價值重新定位,華陰老腔的演出形式也由原來的皮影戲改為台前表演(吼唱),感染力更強,充滿陽剛之美。
2006年,華陰老腔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早在2013年,我就組建了老腔皮影班組,廣招學徒,通過手把手地教學,培養了一批年輕學徒。”華陰老腔市級傳承人張香玲告訴記者。
隨著喜歡老腔的人越來越多,2016年張香玲成立了華陰市香玲老腔皮影藝術團,自己擔任團長,團隊固定演出成員11人,后備人選3人,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9歲。
華陰老腔是渭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據了解,作為聞名遐邇的“戲曲之鄉”,在渭南1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戲曲類項目就多達8項(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華陰迷胡、合陽提線木偶戲、合陽跳戲、阿宮腔、同州梆子、渭南碗碗腔)。
此外,國家級、省級鼓舞類項目韓城行鼓、老廟老鼓、東雷上鑼鼓、背花鼓、素鼓、花苫鼓等造就了渭南名符其實的“鼓舞之鄉”。渭南的非遺項目多次前往法國、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演出。
據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武毅介紹,“目前,渭南全市共有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7項,省級123項,市級311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7人,省級118人,市級691人,國家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數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渭南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面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管理,做好中省項目及傳承人推薦申報工作,積極創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強非遺整體保護,繼續做好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積極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等。”李武毅告訴記者。
“華陰老腔目前了解人還不是很多,還需要繼續宣傳推廣。”談到華陰老腔的保護和傳承,穆忠民向記者提起自己的希望,“演奏、演唱、創作劇本的人都還需要大力培養。”
作為華陰張香玲老腔皮影藝術團的一份子,9歲的張丹彤告訴記者,隨著自己慢慢長大,她越來越覺得要想把老腔唱好,不僅要唱功好,還要熟練掌握很多演奏方法,學習很多傳統文化。
這些年,張香玲帶著她的團隊通過文化交流、文藝下鄉、公益表演等跑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也曾前往新西蘭、德國等國家演出。
談到老腔的未來,張香玲表示,“國家提出守正創新,我們也要在古老的基礎上創新,要讓華陰老腔成為老少皆愛的文化藝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