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機構身份標識發展迅速 我國各類組織機構總量突破1.79億個

人民網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孫博洋)記者從市場監管總局全國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代碼中心)獲悉,根據全國組織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各類組織機構總量已突破1.79億個。
公民身份証號碼在中國人人皆知,作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身份標識伴隨一生,組織機構也有一個終身唯一的身份標識,就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社會信用代碼”實現組織機構的統一身份標識
2015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轉批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33號),正式明確了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2015年10月1日起,對於新設立的經營主體(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原工商部門開始在其注冊登記時發放標注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新版營業執照﹔2016年1月1日起,對於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法人和其他組織,編辦、民政等有關機構登記管理部門開始對其所管理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發放標注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新版注冊登記証(照)。
據代碼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組織機構身份標識和公民身份標識一樣廣泛應用在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例如銀行個人開戶核驗身份証,同時個人數據信息記錄到銀行數據庫,其中必然包括公民身份証號碼。同樣,機構開戶也要核驗証照,同時機構數據信息也包含著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被記錄到數據庫中。如果公民身份証號碼或機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出現錯誤,對應主體的數據記錄就會出現混亂,甚至“張冠李戴”,所以說信息時代的管理離不開有效的主體數據,更離不開准確標識主體的身份標識,“兩碼管兩人”為我國現代化治理體系提供重要手段。
上述負責人表示,為保証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准確,代碼中心承接了重錯碼校核工作並進行月報公示,多部門實行聯動糾錯,重錯碼率已由2016年的1.67%降到目前的萬分之一左右。同時代碼中心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中央數據庫,匯總全國各地、各登記注冊渠道發放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為公安、社保、財政等35個政務部門、金融、電信、電商等行業領域以及社會公眾提供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服務,加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應用步伐,促進我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實施。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在大數據時代作用日益凸顯
市場經濟活動的微觀數據都分散在各政務系統、企業業務系統中,通過有效地匯聚整合,將形成極具價值的大數據資源,這就需要一個在各個數據庫中共有的數據項,可稱為主鍵,起到數據之間關聯整合的橋梁紐帶作用。公民身份証號碼在個人大數據中一直發揮著主鍵作用,同樣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在機構大數據中的主鍵作用也日益凸顯。
據了解,早在(國發〔2015〕33號)文件中,就提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使命之一是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同年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在國家政務信息共享、大數據發展布局中發揮主鍵作用的要求十分明確。
代碼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代碼中心已與國務院辦公廳、財政部、國家統計局、金融監管總局(原銀保監會),全國總工會等30多個政府部門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服務機制,在國家財稅金融、公檢法、社會保障、互聯網+監管等領域發揮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基礎作用。在政務信息交換、信用信息整合方面進一步發揮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主鍵作用,打通不同數據之間的關聯路徑,促進機構大數據以一個機構主體身份標識形成中央匯聚和關聯,為國家建設數字政府”一企一檔”、實施信用監管等工作助力。
同時,他表示,在企業數字化轉型中,企業也需要建立一個全局的數據平台,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同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機構主體身份標識和主鍵作用,代碼中心通過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服務協助企業建立完善主數據庫,實現供應鏈數字化管理。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加快在標識領域的新探索
物聯網技術的興起,被認為是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發展浪潮,我國已將物聯網技術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萬物互聯的時代,要繼續發揮國家兩碼在經濟社會活動中標識公民身份和組織機構的基礎作用,利用標識特點延伸覆蓋現實世界的其他實體對象,結合技術手段設計構建身份驗証和授權、實體權屬管理和監控、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管理能力。
代碼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網絡空間方面,可以設想在未來出現的元宇宙世界,將產生數字原生實體和數字孿生實體兩類身份,國家治理如何從現實身份管理延伸到網絡空間身份管理,將是一個必要課題。
上述負責人認為,從根本上看,技術創新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經營活動的形式,與此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社會管理對象和社會活動愈發復雜多變,但社會管理的核心邏輯始終不變,需要堅持兩碼管兩人的核心思路,借助技術發展提升社會管理水平,優化工作機制,從頂層設計對人、機、物等實體對象以及網絡空間數字對象的統一標識制度,使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順應時代和技術的發展,持續發揮主鍵作用,作為基礎設施服務於國家宏觀管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