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瑤:向海圖強 深化與東盟國家的“雙向奔赴”
“廣西北部灣海岸線是開展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的天然‘寶庫’。加強北部灣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在生態意識、生態制度、生態行為和生態產業等方面下功夫。”談到海洋生態文明,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科技處負責人關瑤深有感觸。在他看來,海洋生態文明作為生態文明的一部分,其核心要義在於促進人海和諧共生。
作為在廣西成立的首個國家級海洋科研機構,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四所)是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發展向海經濟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對進一步拓展中國與東盟海洋交流合作、加強北部灣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日前,關瑤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將從平台建設、人才培養、機制搭建等方面繼續拓展與東盟國家的海洋交流合作。
海洋四所科技處負責人關瑤。人民網 馬天翼攝
向海而興,從“摸家底”開始。“廣西北部灣海岸線全長1628.6千米,在14個沿海省份中排名第七位,海域覆蓋面積為12.93萬平方公裡﹔紅樹林、海草床和珊瑚礁三大典型濱海生態系統‘良性運轉’,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和空氣質量,服務人類生存﹔海洋生物種類繁多,不僅有數百種魚類、蝦類、貝類,近200種蟹類,還有100多種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是開展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的天然‘寶庫’。”關瑤介紹,日前,海洋四所已依托“北部灣自然資源調查與評估”項目對北部灣海域的生態生物資源進行了重新評估。
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是廣西發展向海經濟的優勢所在,在關瑤看來,優良的海岸線和廣闊的海域空間資源,更是為廣西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北部灣國際樞紐海港奠定了良好基礎。
向海圖強,核心資源是人才。“依托科技部發展中國家技術援外培訓班項目,我們連續3年面向東盟國家舉辦海洋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綜合管理等方面的國際培訓班。”關瑤說,除此之外,海洋四所還與浙江大學共建“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教育交流中心”創新平台,聯合開展中國—東盟國家海洋國際研究生培養項目,在海洋科學、海洋工程與技術、人文社科等三個方向,培養中國—東盟國家海洋領域國際研究生。
向海開新局,深化與東盟國家的“雙向奔赴”。“為拓展與東盟國家的海洋交流合作,我們積極舉辦區域國際會議並深入參與國際組織工作。”關瑤介紹,截至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海洋四所已經組織承辦和參與東盟國家各類國際會議和論壇20余場,促成中國—東盟國家藍色經濟論壇會址永久落戶北海。另外,海洋四所多名青年學者加入相關國際組織,圍繞氣候變化、藍碳、海洋經濟、海洋環保、海洋治理、海洋科技等國際熱點問題進行磋商。
談及未來規劃,關瑤將“科技交流合作”劃為發展重點,“我們計劃從‘海洋科技區域合作平台打造、東盟國家海洋科技能力建設、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合作示范、南海及周邊地區海洋可持續利用與發展研究、科技支撐廣西向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等五個方面,增強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技聯合研發中心的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