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2023一帶一路>>南美線-阿根廷、烏拉圭、智利

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

“中烏‘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將不斷攀登高峰”

——人民網專訪中國駐烏拉圭大使黃亞中

人民網記者 楊義 吳思萱 韋衍行 張若涵 許維娜 唐嘉藝
2023年10月12日16:13 |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小字號

原標題:“中烏‘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將不斷攀登高峰”

中國駐烏拉圭大使黃亞中。 中國駐烏拉圭大使館供圖

  中國駐烏拉圭大使黃亞中。中國駐烏拉圭大使館供圖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拉美地區是共建“一帶一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方。近日,人民網“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大型跨國融媒體報道活動走進烏拉圭,就中國與烏拉圭雙邊交流、“一帶一路”合作成果專訪中國駐烏拉圭大使黃亞中。

  人民網:烏拉圭給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烏拉圭民眾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黃亞中:“天然”是烏拉圭的國家名片。我是第二次來烏工作,25年前就被拉普拉塔河濱風光所吸引。這裡天高水闊,飛鳥成群,風景如畫,令人心曠神怡。此外,這裡盛產優質農產品,牛肉、乳制品、丹娜紅酒,皆具特色。烏人民的知書達理、熱情友好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5年后重返故地,很高興看到烏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成為南美人均收入最高的經濟體。

  在烏人民眼中,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令人好奇、引人探索,充滿魅力。無論是工作中同烏政府官員、議員、社會各界人士的接觸,還是走在蒙得維的亞的大街上,我都充分感受到了烏拉圭人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真摯情誼以及對進一步發展雙邊關系的殷切願望。25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中烏關系也水漲船高,邁上新的台階。目前中國是烏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援助國,進一步發展對華關系是烏朝野上下以及普通民眾的共同心願。

  人民網:在您眼中,烏拉圭與中國在國情和民情上有哪些共鳴?

  黃亞中:中烏兩國遠隔重洋,國情民情千差萬別。今年恰逢中烏建交35周年。35年來,中烏關系始終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離不開長期以來共同秉持的開放包容、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精神。

  中烏兩國都是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國家。中國有56個民族,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組成的“多元一體”的文化,中國文化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造就了自身的豐富多彩、綿延不絕,也為人類文明貢獻了中華文化寶藏。與此同時,烏拉圭雖然是個人口約350萬的小國,但卻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來自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國等移民的后代融合,構成其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特點,各民族人民友好相處、文化和諧交融,相互取長補短。

  中烏同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相互理解和支持。烏政府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兩國在聯合國、中拉論壇等多邊和地區框架內保持良好協作,烏還加入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共同促進南南合作、助力全球發展。中烏都堅定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中國正在為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而努力,烏政府提出的“融入國際”戰略與此不謀而合。

  中烏兩國都是懂得團結、懂得感恩的國家。疫情暴發后,烏是最早向中方提供抗疫物資援助的國家之一。中烏是戰略伙伴,中方對烏方抗擊疫情感同身受、投桃報李。2021年2月,首批中國科興疫苗率先抵烏,第一時間幫助烏筑起生命安全防線,兩國衛生領域專家分享抗疫信息、交流防控經驗。中國各級政府和企業也紛紛慷慨解囊、萬裡馳援,生動詮釋了“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

  人民網:近年來,雙邊發展獲得了哪些實實在在的碩果?未來中烏兩國將在哪些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黃亞中:2016年,中烏共同宣布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揭開了兩國關系的新篇章。2018年,烏成為首個同中方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南方共同市場國家。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同拉卡列總統通電話,為兩國關系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在兩國元首的戰略引領下,中烏關系取得豐碩成果,步入了歷史最好時期,堪稱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國連續11年保持烏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場地位,5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了50%,2022年是建交時的60倍,烏成為中國第三大牛肉進口來源國。兩國自由貿易協定聯合可行性研究順利結束。兩國企業簽署500千伏輸變電環網閉合項目,成為中國企業在烏中標的最大基建項目和“一帶一路”框架下首個雙邊大型成套項目。依科賽生物新工廠在迅美亞自貿區落成。中國還是烏最大援助國,中國政府援建的蒙得維的亞市卡薩瓦耶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小學”2022年正式揭牌。中方向烏捐贈的多星一體化衛星數據移動接收處理應用系統順利交付,有效提高烏氣象觀測水平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動烏及南美地區相關科研和人才培養,開辟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務實合作的新領域。中烏共建大豆研究與創新“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專注大豆遺傳學研究和創新,2020年和2021年實驗室分別在中烏兩國落成,已取得早期收獲。繼上海之后,烏又接連在廣州和重慶開設總領事館。

  兩國文化交流更是精彩紛呈。“中文”正在成為烏拉圭的新“熱詞”,越來越多的烏拉圭學校或機構有意招收更多的中文老師教授中文課,中方通過留學生教育、短期培訓、孔子學院等多種形式為烏培訓輸送人才。友好城市交流十分熱絡,已有12對中烏省市結好,地方友好交流和務實合作成為推動中烏關系發展的新動力。

  目前,烏牧農業生產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據說烏能生產十倍以上人口所需的食物,也就是3500萬到5000萬人口所需的食物。中國很多企業,包括私人企業,對投資烏牧場、肉聯廠、奶牛場、葡萄園、酒庄等興趣濃厚。中國是世界主要投資國,但與地區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烏投資僅2億美元左右,僅佔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萬分之一,這是兩國經貿合作中的一大短板。未來,中烏還將在農業科技合作、旅游、綠色經濟、數字經濟、投資和服務貿易等多個領域深化合作,不斷取得新的碩果。

  人民網:今年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2018年,烏拉圭成為南方共同市場中首個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 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國家。您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在中烏“一帶一路”合作中的動人事例?在您看來,“一帶一路”合作對烏拉圭當地經濟發展和中烏兩國未來關系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黃亞中:2018年中烏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以來,兩國合作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不斷走深走實,大到政府間合作,小到民眾間交往,中烏民心相通的動人事跡不勝枚舉。這裡舉兩個例子:

  一是援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小學”。烏拉圭319小學原先是一所普通非全日制公立小學,位於蒙得維的亞市相對貧困的卡薩巴耶區,該援建項目在2018年正式開工,2020年學校驗收竣工並正式投入使用。2022年9月,我館舉辦國慶73周年暨該校揭牌儀式,烏副總統阿希蒙、代外長阿切、國家公共教育管理局局長席爾瓦、蒙得維的亞市市長高斯等重要政治人物紛紛出席。副總統阿希蒙和小學校長莫雷拉發表講話,就中國政府對烏公共教育事業的無私援助表示衷心感謝。每當學校舉行正式活動時,藍白相間的烏拉圭國旗與中國五星紅旗會在這裡一同冉冉升起。孔子學院的中國志願者也來到這裡,書法、剪紙、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展示等活動激發了孩子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憧憬。“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民心相通工程增進了兩國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讓“東方人”和“東岸人”的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

  二是中國企業積極履行海外社會責任。例如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烏國家電力公司簽署的500千伏輸變電環網閉合項目是烏政府重點關注的國家電網項目。項目建成后將提升烏國內電網大范圍、長距離的消納能力,改善電網供電現狀,並促進當地經濟協調有序發展。該公司在按期執行項目的同時,不忘履行社會責任,維護和提升中資企業的海外聲譽、“一帶一路”的品牌形象乃至於中國的國家形象,在收到烏拉圭派桑杜省的請求后,無償援助修建莫拉托多功能運動場。該省省長、吉瓊市市長及烏國家電力公司代表等出席啟用儀式,中烏員工和莫拉托當地居民還舉行了一場親切的籃球友誼賽。該運動場受到當地各界高度贊賞,成為中國企業和烏拉圭民眾的新紐帶,是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動人實踐。

  烏在南美率先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是首個同中方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南方共同市場國家,展現了烏全面深化對華關系的戰略意識和進取精神。中烏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我堅信,在兩國領導人的戰略引領下,中烏“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將不斷攀登高峰,中烏戰略伙伴關系必將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取得更大發展,各領域務實合作和人文交流成果必將更加豐碩﹔一個不斷走向現代化的中國,必將為世界提供更多機遇,為中烏合作注入更強動力。

  人民網:您如何理解全球文明倡議?在您看來,這一倡議對未來中國—烏拉圭兩國以及中國和拉美地區的人文合作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黃亞中:全球文明倡議是中國在2023年3月15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的又一項重大倡議。它主張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我認為這一倡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信念和積極貢獻,為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這一倡議也反映了世界各國堅持平等包容、守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的普遍願望,為構建更加和平、穩定、繁榮的國際社會開辟了新的視野和路徑。

  我相信這一倡議對未來中烏兩國以及中國和拉美地區的人文合作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中烏以及拉美地區都擁有燦爛的文明,都面臨著實現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任務。雙方應一同推動全球文明倡議落地,加強在教育、文化、旅游、信息媒體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促進互利共贏,為中拉友好關系注入新的活力。

(責編:曹淼、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