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打造藏毯全產業鏈條,年產能3000萬平方米——
藏毯“織”出新圖景(小商品 大產業?)
工人在青海省西寧市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制作藏毯。 |
工人在檢查毯面、拔花刺。 |
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加牙村,楊永良正編織藏毯。 |
工人在制作藏毯。 |
在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縷縷高原優質的牛羊毛經過工人編結、栽絨、紡織后,被制作成一張張毛質優良、技藝獨特、圖案典雅的地毯。 |
工人在進行接線頭工序。 |
一堆蓬鬆的羊毛,會幻化出怎樣的驚艷?或許在藏毯裡就能找到答案。
作為與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齊名的世界三大名毯之一,藏毯以其艷麗的色彩、濃厚的民族風格、鮮明的地域特色聞名遐邇。
從手工編織到手工加機織、從大規模制作到個性化定制、從定制模式到智能制造……歷史悠久的藏毯在匠人的守護和傳承中,正煥發新的活力,編織出新的圖景。
傳統手藝代代相傳
秋日高原別樣美。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的加牙村靜謐祥和,金黃的田地、晾晒的谷堆……油畫裡的豐收場景在眼前鋪展。
踏進楊永良藏毯工作室的鐵門,琳琅滿目、制作精美的藏毯和挂毯映入眼帘。循著細微而均勻的打結聲向前找尋,一架泛著歲月光澤的織架背后,今年60歲的楊永良正屏息凝神,手臂在一張半成型的藏毯前反復揮動,映著窗外透進的光,時光仿佛也變得慢下來。
40余年、20多道工序,一間小小的屋子裡,存放著楊永良的記憶,也見証著他對藏毯最深沉的愛。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已經在加牙村傳承了300多年。楊永良祖上就是以編制加牙藏毯為生,傳到他已經是第七代。從小耳濡目染,15歲開始,楊永良便能獨立完成藏毯編制的整套程序:撕羊毛、捻羊毛、洗羊毛、染毛色、纏毛線、上經線、挽膠棒、鎖邊線……每一道,老楊閉著眼睛都能比劃出來,“每一步都絕對不能馬虎!”
較之其他毯子,藏毯的精美倒在其次,經久耐用是它最顯著的特點。“原料都是羊毛,再加上獨有的‘砍頭’編法,一張藏毯,用上兩三百年並不稀奇”。能經得住時光的摩挲,必然要經歷手藝上的繁瑣。“僅僅1平方米的藏毯上就有上萬個‘砍頭’,制作5張大藏毯要花費1年的時間,每天10個小時以上保持著同一個姿勢做工,所以,耐得住性子是第一步。”楊永良說,“心裡沒壓力,頭腦沒煩惱,心平氣和才能織就好毯子。”
曾經,由於機織毯的快速大批量生產,再加上藏毯本身制作工藝復雜精細、耗時較長,許多手藝人紛紛選擇外出務工。“當時不是沒動搖過,但是心裡總感覺放不下”。老楊糾結過、困惑過,也探索過。“在走訪客戶、參觀藏毯廠子的基礎上,我對傳統藏毯的配色、尺幅、用途都進行了創新,還探索山水風景等內容題材,很受歡迎。”現在,老楊每年都能收到近10萬元左右的訂單,老伴、兒子、兒媳,全都參與其中。
在40多年裡,楊永良因為藏毯吃盡了苦頭,如今想想,“也嘗盡了甜頭”。從上世紀90年代藏區馬背上的藏毯到摩托車座椅上的藏毯,再到如今的羅漢床藏毯、沙發藏毯,藏毯的品種和用途在老楊手中不斷延伸。前幾年,楊永良還被評定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開辦了加牙藏毯非遺傳習所,每年不定期去全省其他州縣開展藏毯技藝培訓……藏毯技藝在老楊的心中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謀生技藝,而是他心中的“詩和遠方”。
科技賦能企業創新
走進位於西寧市南川工業園區的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在生產車間一角,工人們正在機織平面毯上,沿著紋路快速剪花。隨著剪刀的裁剪,毯上湖畔翱翔的水鳥、山間覓食的牛羊、嬌艷盛放的花朵,瞬時立體起來,格外逼真。
“今年以來,企業生產線一直保持高速運轉狀態,生產訂單已經排到年底了。”集團總經理薛婷一邊走一邊介紹,目前,企業300多名員工中70%是來自廠區周邊鄉鎮的婦女,經過技術培訓上崗后,每人每月可以掙到4000元以上,實現了工作、顧家兩不誤。
雖然成立時間隻有16年,但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已經發展為一家集藏(地)毯和挂毯生產、進出口貿易、產品研發和檢測於一體的藏(地)毯行業龍頭企業。聖源地毯不斷將最先進的科技和理念融入傳統產業中,“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的藏毯企業’。”薛婷說。
這份底氣與自信,來自對藏毯藝術由衷的愛,也來自不斷創新。
“如果說老一輩人口中的‘藏毯傳承’是指對手工技藝的傳承,那麼我們‘傳承’的就是精神、文化和理念。”談及藏毯這門古老的手藝,薛婷有著自己的理解,她認為藏毯既是藝術文化本身,又是文化藝術的呈現載體,隻有在傳承的基礎上緊跟時代潮流,不斷與時俱進,才能讓藏毯走得更遠。
“就拿羊毛染色這一項來說,當原始的16種紡紗顏色與消費者的要求無法匹配時,經過反復試驗,我們增加至32種顏色﹔當商業模式從大規模生產售賣變成了個性化定制后,我們又探索出了更多的顏色。”薛婷介紹,“純手工編織藏毯成本過高,單純機織又比不上歐洲的效益,而我們通過割絨、綣絨、立體雕花等技藝,對機織藏毯進行二次加工,將手工編織與機織相結合,在市場上就很受歡迎。”
通過對藏毯的呈現方式進行延伸和豐富,聖源地毯在傳承手工技藝的基礎上對藏毯的元素、技術銳意創新也讓“藏毯傳承”這個結扣越編越美。2018年,聖源地毯又開始運用數字技術對照片圖像進行分割模擬,精確紡織顏色體系和顏色定位,利用智能紗架制作藏毯,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還做到了降低材料消耗的環保要求,使藏毯制作在高新技術的賦能下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
這幾天,有好消息傳來:文化和旅游部公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青海省西寧市聖源地毯工業旅游基地成功入選。
“這是認可,更是鼓勵和鞭策。”薛婷笑言,“藏毯是我們的立身之本,但我們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藏毯生產企業,開展工業旅游、研學旅游,開發藏毯文化體驗、文創產品,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和嘗試。”去年,企業年銷售額達7315萬元,實現出口568萬美元,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產品出口國涉及4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聖源地毯的努力是青海省藏毯產業發展的縮影。目前,全省共有藏毯企業10余家,年產能3000萬平方米,已構建形成原毛(絨)—洗毛(絨)—分梳—紡紗—染色—織毯—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產業規模實現了持續壯大。
保護傳統技藝、引進先進設備、加快技術改造、提升生產靈活性……隨著一系列舉措的完善,青海省藏毯的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攻克了“超聲波低耗水染色”等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首創了“絲毛合織機織藏毯”等加工技術。目前,全省藏毯行業擁有品牌商標6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3個、中國名牌產品1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個、地理標志証明商標1個。去年,《青海省促進藏毯絨紡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出台,從提升產業競爭力、減輕企業負擔、強化融資支持和鼓勵開拓市場4個方面,具體提出了12條措施,進一步促進全省藏毯絨紡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藏毯絨紡產業高質量發展。
綠色是青海最大的特色,生態是青海最大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就要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接下來,我們將加大對藏毯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以產品的多元化、個性化、品牌化發展為重點,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向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進軍,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的時代光彩。”青海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說。
(馬琰參與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