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壓緊壓實幫扶責任,用發展的辦法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本報記者 常 欽
2023年10月13日06: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綿延山巒間散發著陣陣茶香。“國慶假期,村裡迎來大批游客,我們的大葉茶很受歡迎。”綠動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啟望忙著給客戶打包發貨。合作社茶園面積拓展到200多畝,帶動脫貧群眾每年收入過萬元。毛納村種植茶樹的農戶超過八成,茶葉成了脫貧致富的“金葉子”。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前提。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各地區各部門壓緊壓實責任,大力推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脫貧地區加快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織密防貧網,幫扶不斷檔,脫貧基礎更加穩固

  夕陽下,河南省漯河市臨颍縣王孟鎮化庄村的村道上,村民周德營正陪著妻子散步:“多虧了防貧幫扶,幫我家渡過了難關。”

  周德營告訴記者,今年7月妻子陳風玲被確診為乳腺癌,醫藥費讓全家人發起了愁。關鍵時刻,市裡的“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信息系統監測到他家的情況,發出“黃色預警”。鄉村干部上門走訪核查后,立即對接幫扶,落實政策,還牽線搭橋,介紹兒子周亞楠到周邊合作社打零工,解決了全家的后顧之憂。

  “織密織牢防貧網,關鍵要解決監測不全面、幫扶不細致、成效跟蹤不到位等問題。”漯河市鄉村振興局局長郭東升說,全市累計識別監測對象6553戶,戶均落實4.64項幫扶措施,監測幫扶工作質量效率不斷提高。

  “脫貧群眾易受不確定因素影響,如果監測不及時,救助不徹底,容易導致返貧。”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琦說,各地加強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對可能返貧致貧的農民及時發現、有效幫扶。目前防返貧監測幫扶實現了全覆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約64%的監測對象消除了返貧風險,其余也都落實了相應幫扶措施。

  “鄉親們脫貧后還要扶上馬送一程,要幫他們過上更好的日子。”去年10月,汪洋來到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義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她和村干部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工作重點。

  一年時間裡,汪洋挨家挨戶走訪排查鄉親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她發現,村裡秸稈資源豐富,適合走種養結合的路子。汪洋邀請內蒙古農業大學養殖專家來村裡指導服務,入戶走訪動員發展養殖業,今年全村新增養殖戶25戶,購買新品種肉牛280多頭。

  幫扶不斷檔,接力加油干。今年中央財政安排脫貧攻堅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750億元,比去年增加100億元。駐村幫扶盡銳出戰,全國20.96萬名第一書記、56.3萬名駐村工作隊隊員接過脫貧接力棒,用心用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做優“土特產”,拓寬就業路,鄉親們“錢袋子”更鼓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群眾持續增收是關鍵。

  在海南省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馬腳村,一種新奇水果成了帶動鄉親們的新“錢袋”。“外形酷似菠蘿蜜,口感味道像榴蓮,還帶著一種特有的香甜味。”正在基地管護果樹的脫貧戶張傳明介紹。

  “榴蓮蜜是很有潛力的新興熱帶水果。”基地負責人曾祖謝說,三亞適宜榴蓮蜜生長,植株病虫害少,管理容易,馬腳村的榴蓮蜜品質優良,平均畝產量超過5000斤,一斤地頭採收價18元,通過電商平台暢銷上海、廈門等地,供不應求。

  曾祖謝說,農戶還可在庭院種植榴蓮蜜,拓寬致富門路。基地培育萬株榴蓮蜜苗,帶動周邊農戶種植,“下一步將成立技術服務和市場銷售團隊,跟蹤服務農戶。”

  “立足本地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脫貧群眾持續增收。”海南省鄉村振興局政策法規處副處長徐偉鬆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是海南的“金字招牌”,要優化品種品系、提升生產管理水平、延伸產業鏈,把更多更優質的熱帶水果銷往全國各地,讓脫貧成效更可持續。

  脫貧產業提檔升級,鼓起鄉親們的“錢袋子”。各地區各部門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主攻方向,加大產業幫扶力度,目前全國每個脫貧縣都形成了2至3個特色主導產業,近3/4的脫貧人口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關系。今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將力爭達到60%用於支持產業發展。

  位於海南省瓊海市大路鎮的“世界熱帶水果之窗”,是集新奇特水果引進選育、示范種植、科普觀光為一體的農業科技示范項目,燕窩果、冰激凌果等350多個熱帶新品種水果在這裡試種成功。項目基地以入股的方式吸收脫貧戶、低保戶加入合作社共同發展。

  “農民拿固定工資,有土地租金,每年還有入股分紅,收入很穩定。”馬寨村脫貧戶陳雪英,在基地負責育苗、嫁接和摘果,每月工資3000元。目前基地共安排了29名脫貧戶穩定務工。

  “工資性收入佔脫貧群眾收入六成以上,脫貧群眾就業門路寬了,干活就有勁頭,生活就有奔頭。”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說,要發展一批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吸納更多脫貧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同時要加大對脫貧勞動力的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力度,促進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撐。

  加快補短板,激發內生動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發展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脫貧地區如何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趕上來?深化東西部協作是一項重要舉措。

  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平地壩村“東營酉陽稻田養蟹產業園”裡,幾名村民正忙著捕撈大閘蟹。“去年我們第一年養殖,就實現了盈利。今年有了經驗,收成還能增長一大截。”村黨支部書記胡青鬆介紹。

  眼前火紅的產業是從外地“移植”過來的。自2021年以來,山東省東營市累計投入魯渝協作資金1700余萬元,在酉陽縣10個鄉鎮建成大閘蟹養殖基地3600余畝,惠及農戶2023戶。

  “‘黃河口大閘蟹’變成了‘高山大閘蟹’。”東營市河口區委常委劉斌說,他到酉陽挂職以來,持續推進“東蟹西引”。“酉陽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東營市有著成熟的種苗繁育技術和養殖技術。優勢互補,強強聯合,這個協作項目一拍即合,很快落地扎根。”劉斌說。

  為解決大閘蟹“水土不服”問題,東營市協作幫扶工作組聯合東營市海洋發展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每年定期向酉陽縣輸送水產養殖專家,確保每個鄉鎮和產業園均有專家長期入駐,還培訓本地專技人才260余人。如今,這隻跨越1800公裡的大閘蟹,連接起“海與山”,蹚出了一條致富路。

  酉陽縣小河鎮黨委組織委員許林蔚為桃坡村算過一筆賬:“預計今年水稻總產量可達到8萬斤、蟹總產量8萬隻,年收入可達200萬元以上,帶動脫貧戶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除了產業幫扶,教育、醫療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也是東西部協作的重要內容。借著京蒙協作的東風,在北京市豐台區醫院的支持下,內蒙古扎賚特旗人民醫院增設重點專科3個,實施10余項新項目,醫療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把技術留下來、把人才培養好,做到‘授魚’又‘授漁’。”去年7月以來,來自豐台區的醫生張文來到扎賚特旗人民醫院,他和其他4名幫扶醫生通過門診、查房、病例討論等方式,對當地年輕醫生手把手教學。

  “疑難手術我上手做,一般手術徒弟做,我在邊上指導。”幫扶期間,楊澤敏醫生對扎賚特旗地區常見病進行了系統的歸納總結,通過理論授課、教學查房,跟大家梳理疾病的診療流程。目前豐台區醫院派駐的5名醫生在扎賚特旗開展診療6600多人次、會診145次、科室業務培訓21次。

  發展短板補起來,脫貧地區發展后勁足。今年以來,全國向16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選派科技特派團,開展教育、醫療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為其他672個脫貧縣選派產業顧問組﹔9799家民營企業幫扶160個重點縣,實施產業幫扶項目7725個,惠及脫貧人口325.56萬人。人才、資金等要素匯聚,脫貧地區發展步伐加快,脫貧地區群眾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3日 18 版)

(責編:袁勃、趙欣悅)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