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綠色稅制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以環境保護稅為代表的綠色稅種相繼以法律形式發布並實施,稅收法定原則落到實處,有力推動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加速實現由“被動減排”向“主動治污”的轉變。
現如今,我國已構建起以環境保護稅為主體,以資源稅、耕地佔用稅為重點,以車船稅、車輛購置稅、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為輔助,涵蓋資源開採、生產、流通、消費、排放5大環節8個稅種的生態稅收體系。
業界專家認為,綠色稅制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節能環保技術創新和綠色消費模式建構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稅收制度引領經營主體向綠而行
2018年1月1日,我國開征環境保護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是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
“環境保護稅‘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杠杆調節作用,引導企業由‘被動減排’向‘主動治污’轉變,推動企業走上節能環保、綠色發展之路。”湖南省稅務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皮本固表示。環境保護稅申報數據顯示,湖南省主要應稅污染物排放量穩步下降,環境保護稅的正向激勵效應明顯。
“環境保護稅開征讓我們更加重視綠色發展,這些年,我公司在有組織治理項目、噪聲治理項目、無組織治理項目方面等投入大量資金,這既能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改善環境,又能升級改造治理設施、推動綠色轉型升級。”在湖南,一家水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偉表示。據悉,該企業累計享受環境保護稅減免近300萬元。
在環保稅法的正向激勵下,浙能台州的一批火電企業紛紛加入了節能減排的隊伍。“2021年我們繳納的環保稅約300萬元,較2018年增加了不到30%,但我們的發電產能提高了3倍有余。”一家公司負責人楊華菲有感於綠色稅制推動企業低碳轉型的重大作用。近年來,該企業建成兩台超臨界100萬千瓦的超低排放燃煤發電機組,高效脫除煙氣中的有害物質,實現“煙囪無煙”。
記者了解到,當地三門縣稅務局穩步推進綠色稅收政策落實落細,積極宣傳以環境保護稅為主、多稅種調節為輔的綠色稅制體系,組建服務專班定點調研,靶向輔導,全面提升綠色稅收優惠政策的知曉度,引導火電企業加足馬力,競速清潔能源新賽道。
綠色稅制激勵經營主體轉型升級
2020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正式實施,將從價計征改革成果上升固化為法律制度,發揮資源稅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
在山東省肥城市,一家集工業鹽生產、岩鹽開採、畜牧鹽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企業,現有制鹽生產線2條,採用“自備發電機組+五效真空制鹽生產線”模式,年生產精制工業鹽260萬噸,岩鹽資源儲備4.2億噸。“《資源稅法》為企業帶來的是‘真金白銀’。”據企業財務負責人李立星介紹,近幾年,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不斷創新,資源稅法實施后,單說工業鹽一項,就為企業節省了1000多萬元的稅款,為企業加速轉型升級提供了動力。
據了解,為確保新規落地,國家稅務總局肥城市稅務局根據企業類別和實際生產經營狀況,圍繞資源稅征稅范圍、申報期限、稅率變化和減免情形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解讀,確保資源稅政策落實落地和資源稅功能作用有效發揮。
近年來,隨著環保稅、資源稅等綠色稅制相繼推出,也增添企業轉型升級的底氣。
位於山西省靈石縣的一家煤業公司就走出了一條“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生態開發”的特色轉型道路。2020年,該企業全資成立相關公司,在開採煤炭后的荒廢礦山上種植了牧草、高粱、小麥、聖女果、櫻桃等多品種農產品。
“轉型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僅2022年以來我們就享受留抵退稅166萬元、環境保護稅減免117萬元,這些真金白銀的支持讓我們走好綠色發展道路的底氣更足了。”該公司負責人表示。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離不開對環境污染的有效治理,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稅收在此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教授李旭紅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以環保稅為主體的綠色稅收體系帶來了有效的節能減排效應,相關減稅優惠政策,激發了企業綠色發展的積極性,有效引導企業從被動減排向主動減排轉變,助力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