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賦能 打造媒體融合發展新格局

在這裡,探尋媒體深度融合“智能之道”。10月27日下午,2023媒體融合發展論壇“智慧融媒:趨勢與前沿”分論壇在武漢舉行。媒體行業領軍人物、知名專家學者以及行業翹楚匯聚一堂,交流媒體融合發展的行業經驗,展示科技賦能媒體融合發展最新成果。
分論壇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趙晨攝
擁抱變化 迎接新聞生產變革
媒體格局與輿論生態正在發生改變。如何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把握智能互聯網時代主動權,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議題。
“生成式人工智能跨越式提升了新聞傳播工作效率,將對傳統‘編輯部’生產模式進行重塑。”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洪杰文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了更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格局,這種變革性智能技術與新聞生產的結合,正在顛覆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
“最重要的是三點:積極擁抱、深度實踐、時刻反思。”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周葆華表示,對正處於深度融合進程中的媒體來說,要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切實嵌入媒體融合的發展需求之中,不斷探索實踐形成與AI的良性互動模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迭代使智能變革進入新階段,既會使技術與媒體本身的關系重構,也會使人與機器關系重構。”天津大學新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講席教授陸小華表示,應通過媒體競爭力重塑,進一步推進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增強主流媒體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
“數據要素必將成為主流媒體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利器。”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互聯網平台企業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全中建議,媒體應從電子化到數據化,提升數據能力﹔利用制度優勢,拓展數據業務﹔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拓展數據業務。
“媒體融合,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正如湖北省委網信辦副主任劉富煒在致辭中表示,置身於全新的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應把握好“變與不變”“大流量與正能量”“‘大’與‘小’”“‘軟’與‘硬’”四重關系,推動媒體融合逐步從局部破圈,邁向整體躍升。
聚焦前沿 創新驅動融合發展
技術創新是媒體融合發展重要驅動力,來自四個媒體融合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相關負責人為與會嘉賓提供了權威前沿的研究動態與思考。
“未來將是人工智能與人類同行的時代。”新華社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5G融媒體事業部副主任蔡津津說,“媒體融合要將控制流、信息流和應用場景進行系統性融合,將主流媒體信息場、自媒體與社交媒體信息場、與人工智能信息場充分鏈接、充分協同,在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和文化思想的指導下充分凝聚共識。”
“任何傳播都與意識形態相關,目前實現智能傳播還面臨諸多挑戰。”人民日報社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張勇東認為,現階段急需發展以主流價值觀為指導,社會傳播理論和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的智能傳播技術體系,為國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保駕護航。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正在快速整合到傳媒行業的多個領域和各種應用中。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遠認為,面向大模型的信息服務獲取呈現出“隱平台化”“去APP化”的特點,精准傳播的關鍵在於充分掌握人和類人智能體在傳播過程中的認知機理,並據此進行傳播內容生產、投放和評估。
近年來,AIGC成為學術界、產業界關注熱點,被認為是繼UGC、PGC之后的新型內容創作方式,正引發一場內容生產力的大變革。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貴華表示,“我們打造的央視聽媒體大模型,通過持續學習可更精准識別圖像和語音,為視聽媒體行業科研創新提供支持,為視聽媒體產業應用賦能。”
分論壇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趙晨攝
關注治理 引導人工智能向善
如何建立安全可控的治理體系,引導人工智能向善?論壇關於“科技與倫理”的思考值得關注。
“用智慧引領智能,用智能治理智能,方能統籌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安全。”人民網董事長、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葉蓁蓁表示,人工智能的安全治理一方面需要及早劃定科技倫理等規則紅線,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用AI治理AI,從技術角度重視安全治理問題,通過加快發展實現更高層次的安全。
“構建人工智能科技倫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互聯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方師師認為,但要確保人工智能技術風險與倫理底線可控,其解決方案往往不是純技術性或商業性的,而是綜合性的。這就需要在人工智能的科技創新生態中,在既有的基礎架構之上,以智能向善為方向,通過新的組織、研究與協作方式,構建起人工智能科技倫理的“行動者網絡”。
論壇現場,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科技倫理委員會正式宣布成立,由新聞傳播、社會倫理、認知心理等行業內知名專家組成,總人數7名,設主任委員1名,委員6名。其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良榮擔任主任委員。6名委員分別為林如鵬、方方、陳昌鳳、彭蘭、張志安、方師師。委員會主要負責統籌協調實驗室科技倫理建設工作,推動構建實驗室科技倫理治理體系,促進實驗室科研工作健康發展。
人民網監事會主席唐維紅表示,面對當下富有挑戰性的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實驗室將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科技倫理治理政策,遵循“倫理先行、依法依規、敏捷治理、立足國情、開放合作”的科技倫理治理要求,更好地履行科技倫理管理主體責任,積極引領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機制。
加“數”轉型 探索媒體融合新業態
在內容創新與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下,不斷催生新運用新業態。智慧媒體如何才能實現場景落地?
湖北廣播電視台黨委委員、副台長郭小容分享了長江雲加“數”度轉型案例。“長江雲是湖北廣播電視台打造的區域性生態級智能化融媒體平台,平台利用數字孿生、5G、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推進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探索數智化發展新路徑。”
福建廣電網絡融媒體科技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盧永明分享了福建省縣級融媒體技術總平台建設運營經驗。他表示,下階段集團將不斷提升平台產品創新力,帶動縣級融媒體科技創新和運營創新,同步探索與市級融媒體合作,合力構建三級媒體融合、資源聚集的新型省級主流媒體平台。
為解決媒體專業化智能創新需求,拓爾思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林鬆濤表示,拓爾思通過私有化部署、業務系統緊密集成、保証數據安全和性價比、價值觀對齊等AI工程化核心能力加速大模型的商業應用落地,為媒體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多種技術方案。
在論壇中,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文宣行業事業部總監羅妮娜,中移系統集成有限公司行業支撐部副總經理楊暢,網易雲音樂版權發展部副總裁魏媛,上海隨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洪煦結合各自行業、企業的探索與實踐發表觀點。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業內人士表示,智慧融媒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新階段,應要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與窗口,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融合發展中贏得更加光明的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