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標延續回升態勢 海洋經濟呈現多方面積極變化
人民網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楊曦)今日,在自然資源部舉行的1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何廣順表示,2023年以來,全國海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主要經濟指標延續回升態勢,多個領域多項指標都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和亮點。
何廣順介紹,海洋經濟呈現出的積極變化和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海洋經濟增長持續恢復向好。前三季度海洋生產總值高於全國GDP增速0.6個百分點,也高於沿海地區生產總值增速0.4個百分點。
二是海洋傳統產業釋放新動能。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旅游業等海洋產業增勢良好,前三季度海船市場份額保持全球領先,交付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顯著增加。海洋旅游業加速進入全面恢復新階段,前三季度海洋客運量已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重點監測的沿海城市中,威海、汕尾等小眾目的地熱度和客流高漲。沿海港口設施水平不斷提高,煙台港30萬噸原油碼頭二期、青島董家口原油商業儲存庫建成投產,北部灣港憑借智能理貨系統大幅提升港口理貨時效性、精准率和貨物轉移效率。
三是科技賦能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創新平台建設不斷推進。各地聚焦海洋產業發展成立創新平台,廣東海洋牧場岸基種苗繁育與種質資源保護基地、海南海水養殖生物育種與可持續產出全國重點實驗室應用牽引基地相繼揭牌,國家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聯盟成立。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高,除剛才談到的海洋能相關案例外,我國首顆海洋鹽度探測衛星開展航空校飛試驗,首台深海質譜儀研制成功並完成海試,首條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電磁與大地電磁聯合探測剖面實驗成功實施。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能力穩步提升,前三季度交付海工訂單金額佔國際市場份額的64.3%。海洋石油採出液處理裝備“管式動態渦流除油器”研制成功,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海洋石油122”完成船體建造。
四是海洋資源供給能力穩步提升。持續做好海域資源要素保障。前三季度全國批准用海用島項目1219個、170萬畝,涉及投資6千多億元,有效保障了用海用島需求。海洋能源供給能力持續提升。海洋原油和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6%、9.7%,墾利6-1、陸豐12-3油田等多個項目建成投產﹔海上風電在建和新開工項目規模約1940萬千瓦,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00萬千瓦。“藍色糧倉”建設穩步推進。國內海洋水產品產量和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速均超5.0%。自然資源部會同農業農村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加快海水養殖現代化升級和增加優質水產品供給。
五是市場預期保持樂觀,涉海金融保持總體穩定。前三季度,重點監測的企業中,海洋旅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電力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經營情況較好,均有超七成企業營收實現增長,主要得益於國內市場需求回升、企業積極拓展業務范圍及自身市場競爭力提升等。同時,有23家涉海企業完成IPO上市,融資規模257億元,佔全部IPO企業融資規模的7.9%。“藍色100”股票指數收益高於大盤,涉海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總體好於平均水平,截至9月末,指數較上年末上漲4.4%,同期滬深300下降4.7%。
“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國內需求仍顯不足,海洋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隨著國家宏觀政策效應的持續釋放和經營主體信心的增強,海洋產業內生動力不斷提高,全年我國海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何廣順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