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江西:守護東江源讓清水南流“綠”裡生“金”

劉楊 程迪
2023年11月26日08:58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清晨,64歲的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護林員龔隆壽穿過三百山上蜿蜒崎嶇的山路,一頭扎進密林,開始一天的巡護工作。這片林木涵養下的水土是東江源頭之一。

東江發源於贛州南部,是廣東部分地區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

東江離龔隆壽家門口隻有數公裡。40多萬畝的管護面積,穿破了100多雙鞋子,巡山總裡程超過12萬公裡……這是龔隆壽護林生涯交出的成績單,也是近年來東江源頭生態保護的生動縮影。

為確保下游民眾喝上放心水,數十年來,在江西東江水源區,各地紛紛強化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如尋烏縣開展非國有商品林贖買試點﹔定南縣採取PPP模式,探索“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資本”參與的農村生活環境治理新模式﹔安遠縣全面實行“三禁三停三轉”舉措……

贛州市安遠生態環境局局長胡長春介紹,當地對森林資源禁伐、河道水庫禁漁、礦產河砂禁採﹔停批污染項目、關停污染企業、叫停污染行為﹔低產林轉產、粗放型生產方式轉變、資源消耗型企業轉型。據不完全統計,安遠縣因各類資源限制開發,縣財政收入每年減少5億元以上,先后關閉對環境有破壞、有污染的企業和淘汰落后生產工藝企業500余家,拒絕相關投資項目超150億元。

“雖然眼前利益的一時犧牲,延緩了經濟發展,但換來的是東江碧水的源源南流。”安遠縣委書記楊有谷說,以安遠縣為例,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2.72%,東江流域3個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均提升到Ⅱ類及以上標准。

東江流域上下游逐步建立起“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流域上下游的環境治理從“你污染,我受害”開始轉變為“你保護,我補償”。

2016年10月,贛粵兩省簽訂首輪《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正式啟動東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工作。在首輪生態補償成效顯著的基礎上,兩省於2019年底簽訂第二輪協議。

贛州市生態環境局數據顯示,協議簽訂以來,東江源區獲得中央獎補資金15億元,廣東省橫向補償資金6億元,江西省財政配套安排6億元,共下達東江源區補償資金27億元,截至目前共支持了169個項目建設。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源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東江流域出境水質保持100%達標。

在此基礎上,贛粵兩省今年6月簽訂第三輪東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補償資金用途從專項用於東江源頭水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調整為支持贛州市用於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

在履行生態補償協議的過程中,東江源區也在探索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冬日暖陽裡,三百山景區思源寶鼎前,大批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游客拍照打卡,開啟“溯源”之旅。“今年以來,以三百山為主體的景區旅游產業綜合收入超25億元,帶動周邊200多家農家樂和民宿協同發展。”三百山景區管委會副主任唐菊說。

不僅是安遠縣,在東江源區,多地生態優勢加速轉變成經濟優勢。尋烏縣利用礦區整治土地種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獼猴桃等經濟作物﹔定南縣憑借生物質發電等技術,開發出一整套現代循環農業體系,僅有機肥一項便可創造上億元的產值……

“隨著東江源區環境整治成效逐漸顯現,源區各地通過轉產、轉型、轉變,‘轉’出一條發展新路,帶來的將不僅僅是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更重要的是生態文明保護成果的持續鞏固。”江西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余正琨說。

新華社南昌11月25日電

(責編:王震、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