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熱鬧起來 生活煥發光彩

“鄉親們,今天‘鋪集之聲’要為大家播放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大秧歌的前世今生……”初冬的薄霧中,家住山東青島膠州市鋪集鎮鋪上二村的馮文詩在澄月湖邊一邊打拳,一邊聽廣播。
“鋪集之聲”是鋪集鎮依托全鎮69個村庄的應急廣播系統建立的,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播放。馮文詩每日必聽。之前,廣播裡主要播放黨的大政方針及市鎮工作動態等。他想,能不能增加一些膠州傳統文化故事的內容?
鄉鎮下發關於鄉村文化振興的調查問卷時,他把建議填在問卷中。沒想到不到一周時間,膠州秧歌就在廣播中出現了。
“我們通過分層級、分領域發放調查問卷,收集了關於鄉村文化振興的合理化意見建議70余條。”膠州市鋪集鎮黨委書記隋京龍告訴記者,這些意見建議大都集中在部分村庄文化形式不夠豐富、村民參與度不高及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等方面。
自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膠州市圍繞“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分4個專題舉辦讀書學習班﹔配合讀書學習,推出“我為發展獻良策、解難題、建新功”等活動,活動共征集群眾反映問題1400余個、意見建議400余條。
“通過梳理我們發現,鋪集鎮出現的問題不是個別現象。鄉村文化陣地基礎薄弱、活力不足等是不少鄉鎮、街道的共性問題。”膠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靜說,我們以問題導向、群眾所需為准繩,把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的重要抓手,把“讓村庄煥發文化活力”作為要重點突破的課題。
動手解題,思想先行。11月8日,一堂以“學習新思想、建功新上合”為主題的理論課在膠州市裡岔鎮開講。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膠州具有厚重歷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膠州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市、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是在座每一位黨員干部必須擔負的新的文化使命……”膠州市級專家宣講團成員、市委辦公室副主任管鈺結合膠州歷史文化,給大家上了一堂思想文化專題課。
“理論學習常學常新。我們把‘學思想’作為首要任務貫穿始終,努力在深化、內化、轉化上聚力用勁。專題課結束后,我們根據課程內容擬了一份試卷檢驗大家的學習成果。”膠州市裡岔鎮黨委書記孔浩介紹。
理論學習入腦入心,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堅實基礎。裡岔鎮安排黨員干部根據專題課所學,利用清晨、傍晚等時間段走進村民家中了解民意民情。
裡岔鎮孟慈新村的大孟慈茂腔,距今有100余年歷史。2013年,該鎮在孟慈新村建立茂腔博物館,在濃厚的藝術氛圍熏陶下,當地的大人、孩子都能哼唱上幾句。
“前些年每年演出上百場,如今我們年紀都大了,吸引年輕人加入劇團值得重視。”80歲的韓廷順唱了一輩子茂腔戲,非常希望茂腔戲后繼有人。
文化站工作人員王輝在走訪入戶時記住了韓老提出的問題。他仔細查閱和茂腔有關的書籍資料,經過半個月的研究,推動裡岔鎮在孟慈新村專門設立茂腔文化活動室。
這個活動室每周都開展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來學習茂腔。孟慈新村又熱鬧起來了,茂腔劇團的隊伍也壯大了,他們編排的《鄉村振興看裡岔》等新劇目,近一個月演了30余場,還受邀前往周邊縣市表演。
為將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解難題、惠民生的強大動力,膠州市制定文化惠民清單,推出了一系列非遺傳承、鄉村文藝演出等特色活動。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展戲曲進鄉村等惠民演出580余場次,開展各鎮(街道)“紅色大喇叭”宣講活動700余場,舉辦小戲小劇展演等100余場。
10月31日下午兩點,阜安街道中央公園小區居民雷華急匆匆地拿上馬扎到阜安裡步行街“佔座”去了。“佔座”為何事?原來是為了看茂腔“大戲”《西京》和《逼婚記》。因為演出太精彩,觀眾很多,想在前排看得更真切,就得早去。
“黨員干部動起來,文化資源活起來。結合第二批主題教育,我們將繼續通過廣場文藝周周演、文化串門等高品質的文化供給、高水平的文化服務釋放鄉村文化魅力、增強鄉村文化活力,為城市發展、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孫靜說。
(本報記者 劉艷杰 本報通訊員 王雪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