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C919大型客機、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我國首台獲准上市的國產質子治療系統、世界首台2米PET-CT分子影像設備、通用人形機器人GR-1……走進位於上海張江科學城的未來公園,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在此展出,諸多全球首發、世界首創在上海誕生。
11月28日至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考察調研時,來到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現場,了解上海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
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錨定全力做強創新引擎,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探索“上海路徑”。
啃“硬骨頭” 激活科創策源力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大科學裝置不可或缺。
2023年上海重大工程中,排在首位的是“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項目”。這是迄今為止投資最高、建設周期最長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隨著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活細胞結構和功能成像平台等新一批大科學裝置陸續啟動建設,當今世界最密集的大科學裝置群能級持續提升。一件件“國之重器”悄然誕生,不斷引領著中國創新躋身“領跑者”陣列。
前瞻布局,開山鑿壁,這是上海初心所懷、貢獻所在。
面向前沿賽道和共性技術,上海布局的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李政道研究所、長三角國家技術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加上400余家企業技術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成為科技創新策源的新引擎。豐富的載體、靈活的機制,為世界各地懷揣夢想的科學家提供了新的選擇。
聚焦關鍵領域和核心環節,上海著力優化全球資源配置、提高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增強高端產業引領作用。“我們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敢於‘啃最硬的骨頭’,不斷提升創新策源力。”上海市科委負責人強調。
11月9日在美國獲批進入當地醫藥市場的呋喹替尼,在48小時內開出首張處方,成為首個在海外開出處方的上海原創新藥。這是最近十多年美國批准的第一個用於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的小分子藥物。而10月,另一家上海企業君實生物研發的特瑞普利單抗,成為我國首個在美國獲批上市的自研自產創新生物藥,填補了美國鼻咽癌的治療空白。
不久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公布了2023年最值得關注的新技術,如基因編輯、細胞治療、AI制藥等。“張江近年來已在多個領域率先布局,不少創新成果處於全球前列。全國近一半的AI制藥研發項目和上海70%的免疫細胞治療項目都在張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在今年9月舉行的張江生命科學國際創新峰會上說。
這些年,“蛟龍”“天宮”、克隆猴中都有上海“身影”﹔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正成為上海的創新高地,為加快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探路﹔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度、顯示度不斷提升……上海正在一個個關鍵領域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第一”,在全球實現更多的“領先”。
探路涉水樹“標杆”
“基礎研究特區”擴區、“大零號灣”劍指世界級科創灣區、18項新招為創新主體放權“鬆綁”……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蹄疾步穩,不斷為創新“第一動力”做強引擎。
看著一箱風干起了褶皺的百香果,復旦大學航空航天系教授徐凡突然有了一個念頭:能否用模型預測並控制宇宙光帆薄膜的褶皺?
就連徐凡自己都覺得,這一想法恐怕難以成功申請科研經費,因此在他心中埋藏了5年之久。直到兩年前,上海在全國率先試點“基礎研究特區”,他試著申報,沒想到不僅入選,還拿到做科研以來的最大單項經費。
據了解,上海市科委正在研究制定“基礎研究特區”2.0版,將更加聚焦基礎學科和戰略性方向,在人才引進、評價考核等方面形成更加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政策。在首批6家試點高校和科研機構基礎上,今年“基礎研究特區”又擴容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3家高校試點,重點圍繞“雙碳”目標、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海洋等領域,努力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今年初,董永軍博士回到了闊別多年的上海,出任芯飛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這位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工作的科學家,回到上海二次創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聘他為項目經理,負責實施“激光晶體材料”項目。芯飛睿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開展“先投后股”改革試點的受益者。
“我們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目標,可以用三個‘全’來表述。”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說,持續強化“全過程創新”、促進“全鏈條加速”、激發“全社會活力”,即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把握不同技術領域和不同階段的創新規律,匯聚國際國內優勢創新資源,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增強創新活力,改革釋放紅利。近年來,上海著力在制度創新上做文章,先后啟動和推進了科創“22條”、科改“25條”、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等一系列改革試點,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浦江奔流,東方潮涌。“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科技創新范式正在上海深刻變革。“敢”字當頭,上海科技創新突破、產業引領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