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特稿:在世界盡頭“追光”——中國北極黃河站科學家詳解極光觀測研究

2023年12月01日12:27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新華社奧斯陸12月1日電 特稿:在世界盡頭“追光”——中國北極黃河站科學家詳解極光觀測研究

新華社記者張玉亮 馬志異

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勒鬆小鎮是最靠近北極的人類定居點之一,因其極高的緯度和豐富的地質生態被極地科學家譽為“科考聖地”。中國首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就坐落在這裡。

這個極北小鎮每年隻有4個月的日夜交替,從10月下旬到次年2月下旬,有長達120多天處於極夜,這也是觀測極光的最佳季節。近日,今年冬季駐守在這裡的黃河站越冬站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斌向新華社記者介紹了在黃河站觀測和研究極光的有關情況。

極光是一種等離子體現象,主要發生在具有磁場和大氣的行星上。地球上的極光是由於來自磁層和太陽風的帶電高能粒子被地磁場導引帶進地球大氣層,並與高層大氣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極光最常見的顏色為綠色,此外還有紅色、紫色等。身為研究極光的科研人員,李斌時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研究極光有什麼用?

“在空間物理領域,觀測極光為科學家提供了重要數據,也豐富了人類對地球磁層的了解。”李斌解釋,通過了解地球磁層狀態,人類才能更好地掌握地球空間環境的規律,這對衛星發射、航空航天通信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李斌介紹,極光就好像地球高緯度空間的“雨雪”。高緯度地區的電磁設施可能會受到空間環境影響,比如一些通信導航衛星、輸電網絡等,受周圍電磁環境影響都比較大。如果能通過極光觀測推算出空間中磁暴發生的時間和強度,並採取應對措施,就能降低磁暴對電磁設施的影響。

“人們出行都會看天氣預報,(觀測)極光就是地球空間的一種‘天氣預報’,”李斌風趣地說,“當人類能夠比較頻繁地離開地球,去月球和火星旅行,我們對於空間‘天氣預報’就會有更大需求。在並不遙遠的未來,我們會需要關注太空中的‘風雨雷電’,並依此調整自己的太空旅行。對極光的觀測和研究正是空間‘天氣預報’的必要手段。”

全世界可以觀測極光的地方有很多,但黃河站所在的新奧勒鬆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裡地處北緯79度的高緯度地區。

“極夜在正午也是黑夜,我們可以在黃河站看到日側極光,這與其他地方看到的夜側極光不同。”李斌說,“日側極光是指正午時分的極光,科學家通過觀測日側極光可以了解地球粒子逃逸情況,知道地球大氣是在淨流入還是在淨流出。”

漫漫極夜,李斌的一天通常這樣度過:起床后,先與國內同事對接工作﹔在國內同事下班后,再與家人視頻聊天﹔晚6時后,他進入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候,要操控分別設於新奧勒鬆、斯瓦爾巴群島首府朗伊爾城和冰島凱爾赫的三套極光觀測設備,直至深夜。這些觀測設備的數據會被上傳到中國國家極地科學數據中心的網站上,供全世界極光研究者、愛好者瀏覽和下載。

如果當天有強烈的極光爆發,李斌還會拿起相機,走出溫暖的小屋,在數十厘米厚的積雪中安置三腳架拍攝極光。如果當天下起大雪,他還要冒著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寒,徒步數百米,檢查黃河站的天線和極光觀測設備,確保無虞。

李斌表示,挪威極地研究所等機構也在這裡研究極光,而黃河站的極光研究設備是這裡最全的。他認為,在極光研究領域,不同國家間的關系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競爭。“對於自然現象觀測,大家都是‘做加法’,希望獲得更多數據,包括黃河站在內,大家都會把這些數據與同行共享,這對科學研究是更有利的。”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