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導式創新”打造高端裝備

何清華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及首席專家
我從沒有想過,作為一名研究地下礦山機械的教授,有一天能坐上自己設計、制造的飛機。
1969年,我在益陽縣一家公社農機廠當工人。在這裡,我發現了自己對機械的愛好與才能。為了解決設計中的計算問題,我開始自學《高等數學》等大學課程。
1980年,我通過自學考上了中南大學,成為學校機械學科第一位研究生。畢業后,我留校從事科研教學15年。我發現,當時的廠校合作,不能解決科研成果轉化中遇到的諸多瓶頸問題。
為了更好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用的產品,1999年,53歲的我白手起家,創辦了山河智能,帶領團隊走上了體系化的創新發展之路。
那時的我,會經常開車接員工、送客戶。產品出現問題,我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拎著幾十公斤重的零件上火車,通宵達旦在現場處理問題……盡管身體上是勞累的,但是看到自己的創新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化為實用的產品時,我特別有成就感,覺得各種付出都是值得的。
2004年,我第一次到歐洲參加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展。我記得,中國的企業當時全集中在一個偏僻的角落。這次出國的經歷讓我更加堅定了攻克挖掘機“卡脖子”難題的決心。
我帶領團隊攻克設計制造難關,率先在長沙建立起自主、完備的挖掘機研發、制造和配套體系。這讓我們在挖掘機產業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
然而,我沒有止步於常態化的挖掘機制造技術,而是率領團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智能遙控挖掘機、液壓混合動力挖掘機制造方面獲得重大技術發明和繁雜的工程化突破,持續引領挖掘機制造的升級進步。
我一直有一個理念:不做追隨者,要做引領者。“先導式創新”,就必須敢為人先。
2002年,初創不久的山河智能進入航空領域,2008年創立了山河星航。我希望,有一天國家低空開放時,天上飛的更多是中國人自主研制的飛機。
當時團隊中沒有一位航空科班出身的科研人員。憑借個人對技術的深層次認知、“先導式創新”理念和超強的戰略定力,一群“門外漢”造出了我國第一款設計制造全自主的碳纖維整體成型的輕型飛機。
從地下到地上,從水中到空中,我率領團隊自主研發制造了200多款高端裝備。其中,還有諸多產品屬行業獨創、世界領先。
回顧過往,我的人生呈現三個特點:熱衷創新,善於創新﹔不迷浮雲,堅韌不拔﹔家國情懷,自然天成。
我是何清華,永遠心懷山河,志向太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