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極端天氣為何成為新常態?

黃垚
2024年01月20日08:28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原標題: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極端天氣為何成為新常態?

近年來,“XX年一遇”的高溫、暴雨、寒潮似乎頻繁了不少,“極端天氣”這個曾經略顯生僻的氣象專業名詞也逐漸被公眾熟知。國家氣候中心1月19日發布2023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台風“杜蘇芮”北上引發京津冀罕見暴雨洪澇、春季沙塵過程陡增、遼蘇皖遭遇強龍卷等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極端天氣均在列。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歷史重現率低於10%或打破歷史極值,並造成顯著災害性影響的天氣氣候現象統稱,主要表現為發生頻率低、事件強度強、社會影響大。盡管屢見報端的“XX年一遇”表述缺乏科學性,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的頻率的確在發生變化,呈現頻發、廣發、強發和並發趨勢。

近年我國極端天氣呈現哪些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2023年赤道中東太平洋經歷了“三重”拉尼娜向中等強度厄爾尼諾的快速轉變。我國暖干氣候特征明顯,極端天氣頻發強發,出現諸多破紀錄事件。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新聞公報,正式確認2023年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對中國和全球來說,2023年都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年份。氣候異常也引發了全球各地高溫熱浪、干旱、暴雨洪澇、台風/颶風和森林野火等諸多氣象災害。”賈小龍說。

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發生次數多、影響區域廣、強度增加,創歷史紀錄、無前兆突發性事件增多。區域性極端強降水、大范圍極端高溫熱浪、持續性極端驟旱、高影響極端寒潮等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並在社交媒體引發討論,不少公眾時常感覺“氣候不正常”。

通常,極端事件給公眾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2023年初夏,華北、黃淮地區連續遭遇5輪高溫熱浪過程,累計有22個國家級氣象站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北京、天津超70%以上面積出現40℃以上高溫。7月29日至8月1日,受“杜蘇芮”殘余環流與地形抬升等共同影響,京津冀地區出現歷史罕見極端暴雨,河北臨城縣累計雨量最高達1003毫米,相當於當地兩年的降雨量。

“回顧歷年發布的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暴雨洪澇事件入選50余次,干旱、台風、高溫、低溫雨雪冰凍事件等累計入選均在20次以上,這些特點基本可以反映出我國極端天氣的變化趨勢。”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副主任李修倉說。

為什麼極端天氣不再罕見?

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日益成為新常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全球氣候變暖。

研究表明,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是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並導致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率、強度、空間范圍及持續時間發生改變。

“研究顯示人類活動對極端溫度變化和高溫熱浪事件的影響信度最高,其次是極端干旱和強降水。”李修倉說,全球每升溫0.5℃,將造成極端熱事件(包括熱浪)頻次和強度明顯增加。

去年12月,我國出現有記錄以來同期最強的寒潮天氣,多地低溫和積雪創下新紀錄,公眾感到被“速凍”。為什麼氣候變暖下,寒潮還這麼強烈?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由於北極海冰快速融化,冬季北極地區上空大氣吸收熱量,北極對全球增暖的放大效應凸顯,大氣不穩定性加劇。大氣呈現南北向環流特征,冷氣團偏離極區位置,使得高緯度強冷空氣容易向南侵襲,出現所謂“暖北極、冷歐亞”現象。

事實上,全球變暖會影響大尺度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陸-氣等相互作用,影響不同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規律。從趨勢上看極端暖事件的確在增加、極端冷事件在減少,但極端冷事件的強度並未減弱。

氣候風險加劇,我們應如何應對?

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極端天氣都是全球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

我國地形地貌和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氣候持續變暖將加劇我國區域性氣候風險。賈小龍表示,未來我國平均氣溫將繼續上升,總體看增幅從東南向西北逐漸變大﹔極端強降水和重大干旱事件仍呈增加態勢。

我們每個人既是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者,也是氣候變化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的受害者。

專家表示,為更好應對和防范極端天氣,防災減災救災統籌協調機制和分級負責的保障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公眾也要提高自身對防災減災和氣候變化的認知,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學習相關知識,了解政府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含義,包括需要採取何種應對措施以及附近的避災場所分布信息等。”賈小龍說。(記者黃垚)

(責編:王連香、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