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平均138歲!這382個品牌因何入選“中華老字號”?

2024年02月11日08:16 | 來源:央視網
小字號

關注真相,一問到底。大年初一,穿上新衣,走親訪友,拜年串親戚。咱中國人講究個“禮”字,串門兒不空手兒,提上幾樣老字號的年貨,那可是有理兒又有面兒。近期,商務部又公布了新一批,也是我國第三批中華老字號名單,382個品牌入選,可謂吃的喝的玩兒的用的,樣樣俱全。這382個品牌為何能被冠以“老字號”名頭?它們都有什麼特點?除了傳承老技藝,中華老字號還進行了哪些創新?接下來,我們一問到底。

除了“老”新入選品牌還有哪些特點?

據介紹,此次入選的382個品牌平均“年齡”達到138歲。除了資格老,這些老字號都涉及哪些領域?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這次正式認定382個品牌為中華老字號,全國老字號數量達到1455個,更加聚焦服務百姓日常生活。既有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也有工藝美術等體現中華文明鮮明特色的領域,還有一些極具地域特色的商品服務,與前兩批累計來看,共涵蓋32個行業,有六成以上分布在食品制造、餐飲、酒飲茶制造、零售等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佔比均超過10%。

商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評定中華老字號更加注重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利用。這382個品牌平均“年齡”138歲,最年輕的也超過50歲,其中70%以上擁有各級非遺項目,60%以上擁有可移動文物。

“老字號”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新入選382個品牌中,70%以上擁有各級非遺項目。老字號如何讓傳統技藝充滿活力?接下來,我們去蘇州看一看。

蘇繡發源於江蘇蘇州地區,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因其圖案秀麗、繡工細致、色彩清雅等獨特風格,蘇繡也與湘繡、蜀繡、粵繡,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繡”。在最新公布的“中華老字號”名錄裡,作為蘇繡技藝傳承代表的蘇州刺繡研究所榜上有名。

寒假裡,來刺繡研究所體驗蘇繡技藝,是最受蘇州中小學生歡迎的課外研學項目之一。

成立於1954年的蘇州刺繡研究所,是國家級非遺“蘇繡技藝”項目責任保護單位,仍保有從染線、畫圖、勾繃,到設計制作等全工藝流程。70年來,蘇州刺繡研究所培養了數以百計的刺繡藝術大師和專家,創造並革新了200多種刺繡技法。

蘇州刺繡研究所傳承研究室副主任 郁曉瑩:我現在創作的這個作品是凡·高的《鳶尾花》。用什麼線,用多少顏色,線條的交叉角度是多少?這些微妙的變化出來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其實蘇繡並不是死板的,它也一直是在總結學習的一個過程,所以它才這麼富有生命力。

這兩年,研究所也在嘗試運用互聯網技術,打造家居消費新場景,讓蘇繡更多地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蘇州刺繡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 鄭桂泉:以受眾為前提,跟著社會的文化氣息,跟著人們對美學的追求,來走我們刺繡的創新和步伐。

傳承中創新“老字號”如何吸引年輕人?

傳承老技藝,更要跟上現代生活的節拍。正值過年,寧波的東福園飯庄正是生意最火爆的時候,一道道拿手好菜不僅讓老食客滿意,也同樣征服了年輕人的味蕾。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寧波的東福園就保留了一份1965年3月的《菜點價目單》,價目單上的大湯黃魚、紅燒甲魚、八寶冬瓜盅,至今仍是東福園十大名菜的菜品,受食客追捧。

寧波市民 應劍波:在東福園能吃上正正宗宗、地地道道的寧波菜,這家百年老字號,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滿足了我們這份清歡,保留了這份美好的記憶。

現在,東福園既保留了老底子寧波菜,也對菜品和運營方式進行了創新改革。2023年,東福園首個子品牌在寧波鼓樓步行街開張,“生腌熟醉”系列、懷舊簡約的布局和小酒館的定位,突破了東福園大飯店的傳統印象,為青年人群帶來更多元的選擇。

寧波市老字號企業協會會長 東福園第五代傳承人 張空:“福小館”的話,就是更加適合年輕人的聚會。我們跟中國的八大菜系融合,也學習了很多米其林的一些菜的做法,中菜西做。

“老字號”如何認定 入選能否一勞永逸?

382個品牌新晉成為“中華老字號”,它們是如何被認定的?一次入選,就能永遠擁有這塊金字招牌嗎?再來了解一下。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 張麗君:大概有6個大的方面,有20多項,近30項的評價指標,那麼最主要的有兩條。第一條就是這個企業一定有50年的字號存在,第二條就是這個企業經營這一類的產品或者服務,應該有連續三十年的這樣的一個歷史。

2006年以來,我國開展了中華老字號認定工作,以前中華老字號名錄可謂是“隻進不出”,新的《管理辦法》提出了動態管理、“有進有出”的新機制。商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將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要經過企業自查、地方初核、專家評審、社會公示等程序,由商務部聯合相關部門公布。對於長期經營不善、拒不履行相關義務、出現違法違規行為的,將分門別類採取約談整改、暫停權益直至移出名錄。

在很多人的心裡,“中華老字號”不僅是商業品牌,更是一種情懷。它代表的是童叟無欺的商業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歷經時光洗禮,大浪淘沙,留下的“貨真價實”四個大字愈發閃亮,也成為更多商家的榜樣。(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編:王震、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