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人民網記者 李棟
2024年02月04日17:4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出台的第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充分體現了“三農”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為廣大農民群眾送去了新年的政策“大禮包”。

中央一號文件如何定調今年的“三農”工作方向?2月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關情況,並回復各界關切。

“千萬工程”不能脫離實際搞“一刀切”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各地情況不同,從“千萬工程”經驗裡學什麼?怎麼學?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文秀表示,學習“千萬工程”應該是重在學習運用蘊含其中的理念方法。

韓文秀介紹,浙江推進“千萬工程”經歷了不同階段,不同市縣有不同的基礎和條件,但貫穿其中的理念和方法是相通的。比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黨建引領、大抓基層等等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既有價值取向,又有方法實招,是“千萬工程”的精髓要義,各地都可以學習借鑒。

“我國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各地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發展水平、工作基礎各不相同,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能照貓畫虎,不能脫離實際搞‘一刀切’。”韓文秀說,學習“千萬工程”必須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從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入手,找准抓什麼,明確怎麼抓,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不斷取得鄉村振興的階段性成果,讓農民群眾有更加充實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糧食供應充足、庫存充實,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站在高起點上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面對各種風險挑戰和不確定性,如何保障糧食安全?

“近幾年,面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嚴峻、國內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等多重挑戰,我們把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千方百計促生產、奪豐收。”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祝衛東表示,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糧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鬆。

祝衛東介紹,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統籌糧食生產、流通、消費,打出了政策“組合拳”,要通過穩面積、增單產、拓來源和強化節糧減損多舉措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針對糧食主產區經濟實力不強、財力薄弱的突出問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圍繞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作了針對性部署。

韓文秀表示,在縱向上,加大產糧大縣支持力度﹔在橫向上,建立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在產業上,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多出實招讓主產區抓糧不吃虧,加快糧食主產區興縣富民步伐。

努力實現脫貧地區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數據顯示: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實際增長7.6%,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39:1。

“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祝衛東表示,也要看到,鞏固農民增收勢頭面臨不少困難挑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擺在突出位置,著力通過挖掘產業經營增收潛力、穩定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拓展轉移性收入、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等措施讓農民群眾實現持續增收。

韓文秀介紹,防止規模性返貧,是“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這些年,各地已經建立了一套有效管用的機制辦法,脫貧攻堅成果得到了鞏固。截至2023年底,超過六成的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消除了返貧風險,其余也都落實了幫扶措施,沒有出現規模性返貧。

“防止規模性返貧既是重大的經濟任務,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務,必須持續用力,思想上不能鬆懈、工作上不能鬆勁。”韓文秀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強調通過搞好監測幫扶、強化產業和就業幫扶、提升自我發展能力三個方面兜住兜牢防止返貧的底線。

“現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渡期還有不到兩年時間,今后脫貧地區持續發展,脫貧群眾持續增收,根本上還是要增強內生動力,更加注重‘造血’,努力實現從‘輸血’向‘造血’轉變。”韓文秀說。

(責編:方經綸、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