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耕地中的大熊貓”——
“軟硬兼施”讓黑土地煥發活力
東北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穩壓器”和“壓艙石”。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將繼續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四省區將通過免耕少耕播種等多種模式,開展保護性耕作1億畝,加快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壤侵蝕防治。
筑牢黑土地保護的“硬支撐”
在黑土地保護工程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被視為一項關鍵任務。“這不僅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還是防止土壤侵蝕、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手段。為此,各地正在加快推進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逄煥成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灌溉設施的完善是重中之重。“各地在黑土地保護工程中,新建和改造了一批灌溉設施,包括水庫、泵站、渠道等,以確保農田得到充足的水源供應。同時,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減少水資源浪費,提高灌溉效率。”逄煥成說。
田間道路和排水系統的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鋪設田間道路可方便農業機械進出田間作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排水系統的建設則有助於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土壤鹽鹼化和漬害的發生。”逄煥成介紹。
此外,農田防護林的建設也是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撫育防護林,風蝕、水蝕等自然因素對農田的侵害可有效降低,黑土地的生態環境將得到保護。”逄煥成說。
為土壤侵蝕防治注入“軟內涵”
黑土地保護工程廣泛應用了一系列先進的科技手段和設備,為有效防治土壤侵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遙感監測技術的應用使土壤侵蝕情況得以實時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技術,可提供區域土壤侵蝕實時影像與大數據,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逄煥成說。
逄煥成介紹,土壤侵蝕模型的開發和應用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這些模型可以根據土壤類型、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因素,預測土壤侵蝕的發展趨勢,為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提供指導。
此外,生物防治技術的推廣也為土壤侵蝕防治開辟了新途徑。秸稈顆粒化還田、種植綠肥作物、接種微生物菌劑等技術的應用,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從而增強土壤的抗侵蝕能力。
“秸稈顆粒化高量還田技術有望成為遏制黑土地退化、在較短時間內使黑土地‘由黃返黑’的人為干預培肥有效手段。”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衛告訴記者,該技術農機農藝融合度好,田間作業效率高,是一條“用中有養,以養促用,用養結合,用中強養”的培肥增產新路子。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運用科技手段防治土壤侵蝕,正讓黑土地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隨著黑土地保護工程的推進和相關科技成果的涌現,黑土地將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逄煥成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