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靚”起來 生活好起來

初春時節,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后路村,碧草茵茵,鳥語花香,一幅“清水繞人家”的美麗畫卷。村民家裡,洗菜池、洗手台、化糞池、浴室都接入了污水管道。這些生活污水通過管道進入污水處理站,經微動力生物淨化槽等工藝處理后,達標排放,改善了村庄及周邊的水環境質量。
據了解,目前新羅區採用了適用山區的污水處理技術,對14個鎮(街)、120個建制村的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進行統一建設與運維,建立了切實有效的農村污水治理長效機制。
新羅區是科技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寫照。截至2022年,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1%左右,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覆蓋的自然村比例超過91%。絕大多數村庄環境基本實現干淨、整潔、有序。
1.6萬個行政村完成環境整治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關鍵舉措,是打贏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環節。
“推進鄉村振興,要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這也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宣漢縣龍泉土家族鄉黃連村黨支部書記胡曉玲說,當地農村地區群眾居住比較分散,家庭生活污水處理一直是個難題。
日前,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實事求是確定治理標准,合理選擇技術工藝,確保治理成本與當地經濟可承受能力相適應、治理技術要求與當地管理水平相適應、治理設施可靠穩定運行。
“生態環境部和有關部門印發了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我們去年提出的科學統籌規劃、強化資金投入等建議,在這份文件中都有體現。”胡曉玲說。
2023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推動全國2700余個縣市區編制印發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611個畜牧大縣編制印發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指導各省區市建立了適合本地區的農村污水治理模式,並推廣7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案例。資源化、生態化治理路徑更加清晰。目前,已有1.6萬個行政村完成環境整治,800余個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得到有效治理,農村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光伏助力鄉村綠色低碳發展
黑崖溝村是河北省保定市最西部、海拔最高的村落,最低氣溫達零下20攝氏度左右。隆冬時節,即使冰雪覆蓋,村裡一座新建的二層小樓裡仍然溫暖如春。這間民居採用“太陽能光熱+空氣能熱泵”技術,使曾經每戶5000多元的冬季採暖費降到如今的1000元以內。通過多種技術,民居及周邊村民家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實現了生態化處理,沼氣也變廢為寶,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提升。
光伏在農村供暖中的比例正在逐步提升。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九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寅說,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是農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容。
農村地區人口密度低,鄉村閑置屋頂以及充足的土地資源為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提供了先天便利條件。光伏綠電推動清潔能源轉型,正在改變農村“家家有炊煙,戶戶污染源”的原有能源消費模式,實現著農村生產生活節能減排。
大唐文昌翁田農光互補+儲能示范項目位於海南省文昌市。項目在發展光伏產業的基礎上探索“農光互補”,利用光伏板下空間建設簡易大棚,種植地瓜、白蘿卜等。這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降低光伏產業發展成本,又帶動周邊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為進一步推動農村光伏與美麗鄉村協調發展,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建議,相關部門應制定農村光伏建筑規劃標准、科學合理的農村光伏組件尺寸標准﹔定期開展農村光伏市場質量監察工作。
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
在湖南省益陽市南縣沙港市村,村民蔡愛珍將自己近段時間收集的廢舊農膜、廢棄秧盤等放入專用回收袋,送到村裡的置換點,兌換稻米和生活用品等。近年來,湖南等地通過開展農膜回收試點,健全回收網絡體系,著力解決農田的“白色污染”問題。
農業源污染物排放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小覷。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每年農業源氨排放量約540萬噸,佔我國氨排放的90%以上﹔畜禽養殖業的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佔全國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的46.67%。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農業面源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量分別佔長江經濟帶該污染物總排放量的45.1%、48%、66.6%。農業面源成為這一區域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目前,湖南、雲南、四川等地正相繼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通過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開展了農藥化肥減量化種植技術推廣和試驗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技術,引導群眾種植方式轉變。2022年,江川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4.59萬畝,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2.5萬畝。多種舉措讓江川區的農業源污染物排放有效降低,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當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進展和成績。但農業面源污染涉及面廣、污染類型多樣、影響因素復雜,治理之路仍任重道遠。對此,雲南省政協副主席高峰建議,加快轉變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方式,鼓勵各類管理、運營、技術、網絡等專業化團隊,將大數據、多媒體、遙感等高科技應用於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生產生活中。推進農業綠色科技應用,加強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發展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通過宣傳教育,將環境衛生、生態保護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引導農民在生產生活中主動採取環境友好行為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