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讓更多社會資金“注入”基礎研究

陸成寬
2024年03月07日08:46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更多社會資金“注入”基礎研究

3月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傳來好消息:小米公益基金會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無償捐贈1億元,用於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支持本科生開展基礎研究。

這是社會資金投入基礎研究的又一個典型案例。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的系統布局,不斷完善基礎研究的多元投入機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社會資金是基礎研究投入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國家投入的有益補充。”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大學校長蔡榮根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感慨道,基礎研究是造福整個人類社會的事業,應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投入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經費來源亟須向多元化轉變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進入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基礎研究經費從2012年的498.8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212億元。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長期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超過90%來自政府財政,經費投入來源亟須向多元化轉變。

“當前,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主要來自中央財政,企業投入或社會捐贈比較少。盡管企業有各種稅收優惠,但它們更加關注產品產出,投入的方向和基礎研究有本質區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告訴記者,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統計,2017年美國基礎研究經費的45%來自政府投入,剩下的55%來自企業、大學和非營利組織。在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早就有私人基金會和慈善機構資助基礎研究的傳統。

“有些基礎研究方向風險相對較大,財政經費投入相對困難。從整個社會發展來講,我們確實需要有一些資金能夠跟財政經費形成互補,投入一些沒有得到大多數人認可、風險相對較高的基礎研究方向。發達國家都有專門支持這類風險較高的基礎研究的基金會。”王貽芳希望,國內的企業、基金會、慈善機構等能夠在一些風險較大的基礎研究方向上有所投入。

蔡榮根也持有相似的看法。“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社會資金常常更多地投向一些平時不太受關注的、非共識的基礎研究領域或原創性想法,他們在支持基礎研究方面更大膽、更超前。”蔡榮根說。

社會資金應更多關注基礎研究本身

近年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將“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基礎研究”寫進了政策和法條。

2018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探索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聯合資助、慈善捐贈等措施,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2021年修訂通過的科學技術進步法規定,國家引導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礎研究,給予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支持。

與此同時,社會力量也開始重視基礎研究。一些企業主動採取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參與到基礎研究中來。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設立,這是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的正是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2018年,科學探索獎設立,這是一項由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出資、科學家主導的公益獎項,旨在助力中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空白區”﹔2022年,“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發布,騰訊計劃在10年內投入100億元,旨在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

“近年來,社會資金在基礎研究投入上有所增加,總體而言,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的情況越來越好。但也有許多社會資金將重點放在設置各種獎項,獎金規模甚至堪比諾貝爾獎。同時不少社會資金熱衷於組織論壇、設置永久會址,同質化比較嚴重,一定程度上是對資源的浪費。”王貽芳認為,社會資金應該更多地關注基礎研究本身,而不是關注基礎研究的結果。

在蔡榮根看來,社會資金要有意識地投入基礎研究,不能隻關注后端的成果。因為如果沒有前期的基礎研究投入,就不會有創新性成果,成果轉化也就無從談起。

蔡榮根建議,國家通過稅收等方式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基礎研究﹔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從而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進而增強企業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動力。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